丁未七月二日云路七父老携酒过予水帘洞共语甚适

岩扉半掩水帘遮,宴坐无言到日斜。 七老携壶出云路,来看岩畔落天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丁未: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具体对应哪一年需要根据历史背景来确定。
  • 云路:指高远的天空或山间的云雾之路。
  • 七父老:指七位年长的老人。
  • 水帘洞:指有水帘遮挡的洞穴,常用于形容风景秀丽的地方。
  • 宴坐:安坐,指悠闲地坐着。
  • 日斜:太阳西斜,指傍晚时分。
  • 携壶:带着酒壶。
  • 岩畔:岩石的旁边。
  • 落天花:可能指落下的花瓣,也可能是形容瀑布飞溅如花。

翻译

半掩的岩门被水帘遮挡,我静坐不言直至太阳西斜。 七位老者带着酒壶从云雾缭绕的山路走来,一同观赏岩石旁如天花般飘落的景象。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山间景象。诗人湛若水在水帘洞中静坐,享受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七位老者的到来,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和温馨。诗中“岩扉半掩水帘遮”一句,既表现了水帘洞的幽静,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七老携壶出云路”则展现了老者们的闲适与诗意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愉悦心情。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