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惜惜岁月
注释
- 典坟: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坟”在这里读作“fén”)
- 逖(tì)览:远览,眺望。
- 太上:最上,最高。
- 禀德:天赋的道德品质。
- 陶镕: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
- 履贞:践行正道。
- 迪吉:表示吉祥,平安。
- 罔:无,没有。
- 投径:走不正当的途径。
- 即凶:招致凶险。
- 闇(àn):同“暗”,愚昧,糊涂。
- 璧沼:璧池,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的水池。
- 栖迟:游息。
- 藜灯:用藜茎做的灯,泛指简陋的灯具。
- 惕:戒惧,小心谨慎。
- 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这里借指暗处、隐私。
- 兴怀:引起感触。
- 尘纷:尘土飞扬,比喻世俗的纷扰。
- 恐浼(měi):担心玷污。
- 轨辙:车轮行过的痕迹,比喻法则、规范。
- 多岐:亦作“多歧”,指岔道多,比喻事理复杂。
- 汨(gǔ):扰乱。
- 煅(duàn):放在火里烧。
- 放浪:放纵不受拘束。
- 漆园:古地名,战国时庄周为吏之处,这里借指庄子。
- 柱下:指老子,相传老子曾为周柱下史,后以“柱下”为老子或老子《道德经》的代称。
- 毫末:毫毛的梢儿,比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
- 太山:即泰山。
- 韵学:研究音韵的学问。
- 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比喻参与某种活动。
- 绮(qǐ)语:佛教语,指涉及艳情的花言巧语,这里指华美的语句。
- 驰情:放纵情欲。
- 张末队:展现末尾的队伍,这里指自不量力地争先。
- 谋抗雄旌:打算对抗大旗,意为企图与强者抗衡。
- 屈宋:战国楚诗人屈原和宋玉。
- 驱策:驱使,役使。
- 崔张:指东汉崔瑗和张衡,这里泛指文学家。
- 恣(zì):放纵,无拘束。
- 讥评:讥讽批评。
- 吐凤:比喻文才高妙。
- 雕龙: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
- 赓(gēng):续,继续。
- 野鸟之吟:这里指自然朴素的诗歌创作。
- 天孙:星名,即织女星,这里指织女的巧手。
- 哂(shěn):嘲笑。
- 崔瑗座右之铭:崔瑗的《座右铭》,强调自省和自我约束。
- 卫武初筵之戒:卫武公在宴会上的警戒,劝人自律。
- 隳(huī):毁坏,崩毁。
- 篑(kuì):盛土的竹筐。
- 胥(xū):皆,都。
- 钩吻:一种有毒的植物,这里比喻有害的事物。
- 延龄:延长寿命。
- 貉(hé):哺乳动物,这里指用不好的东西来弥补缺陷。
- 穮(biāo):为耘田除草。
- 蓘(gǔn):培土。
翻译
我第二个惋惜的是:翻阅古代典籍来远望,能看到往昔贤哲的高远踪迹。最上的人天生就具备美好的品德,其次的人通过培养节制来造就自己。总是践行正道就会吉祥,不走邪路就不会招致凶险。为何我的人生如此愚昧,改变过去的准则而随意跟从。 当听到礼仪时就像经过庭院,背着书籍去求学。依傍着学宫前的水池栖息游息,借着藜灯来研习讨论。也曾敬仰高山,纵览大海。对自身的暗处小心谨慎而有所感触,望着世俗的纷扰而担心被玷污。 岁月不断更替,规范法则多有岔道。珍珠被泥土扰乱,金子经火烧而损耗。厌倦遵守规矩的束缚,喜欢放纵无拘地游荡。于是将心意寄托在庄子那里,以老子的学说为声援。把极其微小的和泰山等同,将万物比作一匹马。 认为仁义是多余的,轻视礼教是虚假的。更何况在音韵学上参与分取利益,用华美的语句放纵情欲。想要展现末尾的队伍,企图对抗强者的大旗。让屈原和宋玉供自己驱使,对崔瑗和张衡肆意讥讽批评。 于是认为文才高妙还不够精巧,善于修饰文辞也还简陋。花开花落,时常续写如野鸟吟唱般自然的诗歌;云去云来,有时代替织女的巧手进行创作。钵响的时候诗篇完成,蜡烛烧出新的痕迹诗句就写成。于是豪迈之心顿时增长,超逸的兴致变得更浓。 在酒杯中尽情畅饮,谈话的锋芒跌宕起伏。同座的人对他的论说感到惊讶,旁观者嘲笑他的模样。崔瑗的《座右铭》,卫武公在宴会上的警戒。盛土的竹筐常常在将要成功时毁坏,泉水将要沦为全部失败。 让(错误的行为)就这样持续下去而不返回,实在不知道会到什么地步。唉!诡诈的行迹容易炫耀,规矩的步伐难以遵循。木头依照绳墨就能笔直,马接受缰绳就能驯服。诗书礼乐,总的来说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滑稽放诞,实在是世道的荒芜杂草。 用有害的东西来延长寿命,借不好的东西来弥补缺陷。愚蠢的人尚且认为不合适,明智的人却说是可以做的。在过去有周处,斩杀蛟龙并立下志向。也有戴渊,扔掉剑归顺正义。听到细微的言语就忽然醒悟,接受严格的规矩而不放弃。 割舍长久以来的习惯的牵绊,证明本来的纯净。都能在史籍中流传声名,成为士林的榜样。在当时就被人们共同称赞,经历不同的时代都被人们共同钦佩。大道是什么呢?迷失的路途还不算太远。 就好比那农夫,要除草培土。如果夜晚的气息能够滋养,希望在岁末能散发芳香。
赏析
这首诗以“惜岁月”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先是对往昔贤哲的高尚品德和行为表示敬仰,反思自己过去的糊涂和随意改变准则的错误。接着描述了自己曾经的求学经历和对高尚境界的追求,但后来却陷入了放纵和轻视礼教的误区。诗中通过对比仁义礼教与滑稽放诞,强调了遵循正道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同时,诗人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如周处斩蛟、戴渊投剑,以他们的改过自新和成就来警示自己。最后,诗人以农夫除草培土为喻,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改正错误,遵循大道,在岁月的流逝中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整首诗语言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富有哲理和深度。诗人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和对人生的思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认识到错误并努力改正,追求真正的道德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