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都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 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华年逐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遇有殊恩。 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局促:形容处境拘束、不自由。
  • 虱处裈(kūn):虱子处在裤子里,比喻处境局限、窘迫。裈,裤子 。
  • 春浪:指春天的江水浪潮,此处借指科举考试。
  • 龙门 :在古代,黄河的龙门被视为鲤鱼跳跃化龙之处,比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成功或进入富贵荣耀的境地。
  • 矜(jīn)科第:以科举及第而骄傲自满。矜,自夸、得意。
  • 华年:美好的年华,青春时光。
  • 逐水源:追寻理想的目标,这里可以理解为追求自己的志向。
  • 枨(chéng)触:触动、感触。

翻译

我长久以来困在局促境地,就像虱子被困在裤中不得自由,心中一直渴望着能趁着春日的江水浪潮,像鲤鱼一样跃上龙门。看到许多同辈分的人以科举及第而沾沾自喜,我却已过了青春美好的年纪,但仍执着地追寻自己的理想志向。“功名”这两个字让我心中满溢热血,在半生的经历中,我有幸得到他人特别的知遇之恩。在寂静的夜里听到鸡叫声,心中壮志被深深触动,我要记住眼前秋风吹拂的时刻,擦干伤心的泪痕,勇往直前。

赏析

这首诗是李鸿章的内心表白之作。开篇以“局促真如虱处裈”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当时所处的压抑、困窘的处境,生动又引人联想。“思乘春浪到龙门”则直接抒发了他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展现出积极进取的姿态。颔联通过“许多同辈矜科第”与“已过华年逐水源”形成对比,一方面写出他人因科举得意的状态,一方面突显自己即便年华流逝,仍不放弃理想追求,塑造出其独特的坚毅品性。颈联“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遇有殊恩”,将功名带来的激励与对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紧密交融,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厚。尾联“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营造出一种豪迈且悲壮的氛围,听到鸡鸣便壮志萌生,又要在秋的氛围里擦干泪水奋然前行,生动地表达出诗人虽历经坎坷但仍胸怀壮志、勇往直前的决心,也流露出其在复杂人生道路上的感慨与坚定。整首诗情感真挚且脉络清晰,语言质朴却富有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李鸿章在特定人生阶段的精神风貌和复杂心境 。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 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