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漪堂

义方堂上看,窗户翠玲珑。 砚里云坛月,席间淇水风。 清声随地到,直节与天通。 庭玉森如笋,干霄雨露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绿漪堂:诗中所描写的地方,具体信息不详。
  • 义方堂:一个空间场所,可能是堂名,通常“义方”有行为符合道义、教诲有方之意 。
  • **翠玲珑:形容窗户周围景色碧绿清幽,玲珑有致。“玲珑”形容物体精巧、灵动的样子。
  • 云坛月:坛如云朵般,指砚台形状如云彩,月是借指砚台里的墨汁如月色般。
  • **淇水风:淇水在古代常被用来借指君子风范。淇水风形容席间被清新之风环绕,带有高洁的韵味 。
  • **清声:既指自然界清新的声音,也可寓含人的清正名声。
  • 直节:正直的气节。
  • 庭玉:庭院中的玉一样美好的东西,这里借指竹子。
  • 森如笋:众多茂盛像竹笋一样。
  • **干霄:干(ɡān),冲犯;干霄就是高耸入云。

翻译

在义方堂前看去,窗户周围一片碧绿,显得精巧又灵动。砚台里的墨汁宛如云坛上的月色,席间仿佛吹拂着来自淇水的清新之风。清新美妙的声音处处都能听到,正直的气节好像能与上天相通。庭院中的竹子像春笋般林立,它们高耸入云是雨露滋养的功劳。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一个清幽高雅的环境。首联“义方堂上看,窗户翠玲珑”为我们展现出从义方堂望去翠意盎然,玲珑有致的景色,瞬间营造出静谧优美的氛围。颔联“砚里云坛月,席间淇水风”,作者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两个画面,砚台似云月,席间如沐君子之风,充满了诗意与高雅情趣。颈联“清声随地到,直节与天通”进一步深化主题,“清声”不仅给环境增添了宁静之感,而且暗示着主人的高洁品格;“直节与天通”则直接赞美了正直的气节,将人的品格与天地相连,境界宏大。尾联“庭玉森如笋,干霄雨露功”以庭院中笔直向上的竹子作结,寓意着竹子在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也借物抒情,暗示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培育与滋润。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描绘绿漪堂的环境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高雅品格、正直气节的赞美与推崇 。

文天祥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