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周公作《礼乐》,谓矫世弊害。秦皇焚《诗》、《书》,乃使民聋瞆。
宋祖设书馆,以礼罗措大。吁嗟制艺兴,今亦五百载。
世儒习固然,老死不知悔。精力疲丹铅,虚荣逐冠盖。
劳劳数行中,鼎鼎百年内。束发受书始,即已缚杻械。
英雄尽人彀,帝王心始快。岂知流寇乱,翻出耰锄辈。
诵经贼不避,清谈兵既溃。儒生用口击,国势几中殆。
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三代学校亡,空使人材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 礼乐(yuè):礼节和音乐。
- 矫:纠正。
- 弊害:弊病、祸害。
- 聋瞆(guì):耳聋眼瞎,这里指愚昧无知。
- 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
- 制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
- 丹铅:丹砂和铅粉,古人校勘文字时的用品,这里代指攻读科举的书籍。
- 杻械(niǔ xiè):手铐脚镣,这里比喻束缚。
- 彀(gòu):圈套、罗网。
- 耰(yōu)锄辈:指农民。
- 中殆(dài):遭遇危险。
翻译
周公创作《礼乐》,说是要矫正世上的弊病祸害。秦始皇焚烧《诗》《书》,就使得民众愚昧无知。 宋太祖设立书馆,用礼教来笼络那些书生。唉,叹息科举制艺兴起,如今也有五百年了。 世上的儒生习惯了这样已成自然,到老死都不知道悔改。精力都耗费在攻读科举书籍上,虚荣地追逐功名官职。 辛辛苦苦在几行文字中,忙忙碌碌在这百年内。从束发读书开始,就已经被束缚住了。 英雄都进入了圈套,帝王的心才开始畅快。哪里知道流寇动乱,反而是那些农民闹起来的。 诵读经书的儒生遇到贼寇也不躲避,只会清谈在兵乱时就已经溃败了。儒生用口去攻击,国家形势险些遭遇危险。 自古以来祸患的到来,常常都在思索考虑之外。夏商周三代学校的制度消亡,白白地使人才被毁坏。
赏析
这首诗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从周公制礼作乐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宋太祖设书馆和科举制艺的兴起,指出这些制度在历史过程中的利弊。诗中批判了儒生们为科举而耗费精力、追逐虚荣,导致真正的才能被埋没。同时,面对现实的动乱,儒生们表现得软弱无力。诗歌不仅揭示了制度的问题,也反映出对人才被压抑和浪费的惋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开篇通过列举历史事件奠定批判的基调,而后逐步深入地剖析问题,语言简洁有力,发人深省。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839篇诗文
黄遵宪的其他作品
- 《 日本杂事诗 其八十八 》 —— [ 清 ] 黄遵宪
- 《 养疴杂诗 》 —— [ 清 ] 黄遵宪
- 《 己亥杂诗 其六十四 (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作) 》 —— [ 清 ] 黄遵宪
- 《 降将军歌 》 —— [ 清 ] 黄遵宪
- 《 日本杂事诗 其一百五十六 》 —— [ 清 ] 黄遵宪
- 《 今别离(其一) 》 —— [ 清 ] 黄遵宪
- 《 日本杂事诗 其一百三十一 》 —— [ 清 ] 黄遵宪
- 《 将至潮州又寄诗五(同治三年至十二年作) 》 —— [ 清 ] 黄遵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