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少小诵《诗》、《书》,开卷动龃龉。古文与今言,旷若设疆圉。 竟如置重译,象胥通蛮语。父师递流转,惯习忘其故。 我生千载后,语音杂伧楚。今日六经在,笔削出邹鲁。 欲读古人书,须识古语古。唐宋诸大儒,粉粉作笺注。 每将后人心,探索到三五。性天古所无,器物目未睹。 妄言足欺人,数典既忘祖。燕相说郢书,越人戴章甫。 多歧道益亡,举烛乃笔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对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 疆圉(jiāng yǔ):边界,边境。
  • 象胥:古代通译官名。
  • 伧楚(cāng chǔ):指魏晋南北朝时,吴人以上国自居,鄙视楚人粗伧,谓之“伧楚”,后亦泛指粗俗。
  • 笔削:指著述,也泛指对作品的删改修订。
  • 粉粉:众多貌。
  • 笺注:古书的注释。
  • 数典:历举典故。

翻译

年少时诵读《诗》《书》,打开书卷就感到有抵触。古文和现今的语言,远得像设置了边界。就如同设置了重重翻译,像通译官去沟通蛮夷的语言。师长们一代代传承,因习惯而忘掉了原来的样子。我出生在千年之后,语音夹杂着粗俗。现在六经还在,删改修订出于邹鲁之地。想要读古人的书,必须知晓古代的语言。唐宋的诸多大学者,纷纷作古书的注释。常常将后人的心思,探索到那么一点点。天性天理是古代所没有的,器物也是从没见过。胡说足以欺骗人,历举典故却忘了根本。燕国的相国误解郢地的书信,越国人戴着楚国的帽子。歧路多了就越发迷失,举烛竟然是笔误。

赏析

这首诗探讨了古今语言变化以及对理解古书的影响。诗人感慨古人的著作与现今语言差异巨大,如同隔着疆界。随着时间流转,人们渐渐忘记了古语本来的样子。他强调要读懂古书必须了解古语。同时,指出后来的一些大儒在笺注时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古人的真正意思,有时会有过度解读甚至错误解读的情况。诗中用燕国相误解郢书、越人戴章甫等例子生动地说明对古代知识的误解和偏差。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和担忧,也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应保持严谨和尊重的态度。整体风格质朴而深刻,语言表达富有深意。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8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