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口占

两岁东州不自知,人情全在欲分时。 饯行连日侵银烛,送别临岐驻玉羁。 望见蒙山思马耳,路经沂水忆河淇。 归来定得从容否,寄语庭前红药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 东州:地名,具体所指需结合诗人经历判断,可能是指他任职或生活过的某个地方。
  • 侵银烛:这里“侵”有渐近之意,“银烛”指白色的蜡烛,“侵银烛”意思是饯行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
  • 临岐:来到岔路口。“岐”同“歧”,指岔路。
  • 玉羁(jī):华丽的马笼头,这里代指马。
  • 蒙山:山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 马耳:山名,在山东省诸城市西南,与蒙山可能有一定联系,也许是诗人旅途中熟悉的地方。
  • 沂水:河流名,源出山东省曲阜县东南的尼山,西流经兖州等县,入运河。
  • 河淇:应分别指黄河和淇水。淇水,古为黄河支流,约在今河南省北部 。
  • 红药枝:红色芍药花的花枝 。

翻译

在东州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两年时光,直到要离去的时候,才深深感受到这里浓浓的人情。 连日来人们为我饯行,一直到深夜烛光摇曳。到了分别之时,在岔路口相送,大家都停下马来难舍难分。 路途之中,望见蒙山就不禁想起马耳山,路过沂水又回忆起黄河与淇水。 我此番归来后真的能过得从容自在吗?只能把这份心思寄托给庭院前那红色的芍药花枝。

赏析

这首诗是孔平仲在旅途中即兴创作的,情感真挚,流露出对过往经历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思索。

首联“两岁东州不自知,人情全在欲分时”,用朴实的语言道出时间的悄然流逝,直到离别才深深体悟到东州的人情温暖,欲扬先抑,为下文渲染离情别绪埋下伏笔 。 颔联“饯行连日侵银烛,送别临岐驻玉羁”,通过对饯行到深夜以及岔路口送别情景的描写,将众人的不舍之意刻画得细致入微,“连日”可见饯行的频繁,体现出人们对诗人的深厚情谊;“驻玉羁”,友人停下马匹不忍离去的画面跃然纸上,尽显离别的感伤。 颈联“望见蒙山思马耳,路经沂水忆河淇”,诗人采用借景抒情、联想回忆的手法,旅途中看到的山山水水都勾起他对别处相似山川的记忆,空间上不断延伸,反映出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情感上的牵连,同时也暗示人生旅途的辗转多变 。 尾联“归来定得从容否,寄语庭前红药枝”,则由景到情,收束全诗,从旅途回归到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诗人把这种复杂情绪寄托于庭院中的红药枝,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以景结情,意味悠长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于平实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读来余味无穷。

孔平仲

宋临江新淦人,字义甫,一作毅父。孔武仲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又应制科。以吕公著荐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哲宗绍圣中,言者谓其元祐时附会当路,讥毁先烈,贬知衡州。元符二年,提举劾其违常平法,责惠州别驾,安置英州。徽宗立,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党论再起,罢,主管兖州景灵宫卒。长于史学,工文词,与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孔氏谈苑》、《续世说》、《良世事證》、《释稗》、《诗戏》、《朝散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8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