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制

· 方岳
井田变阡陌,万世以罪秦。 商君信苛刻,不过民自民。 汉名反秦火,当与三代邻。 今年田欲方,明年田欲均。 宁知古井田,不为赋税湮。 百亩官所予,无甚富与贫。 所为经界者,要使风俗淳。 岂为横江网,竭不遗一鳞。 乃知三代时,官与民为春。 秦民自生生,官不与笑颦。 孰云汉田制,顾不如秦仁。 秦姑寘勿问,汉已掎摭狺。 谁其起邹叟,重与毕战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井田变阡陌井田: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把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成九个区,正中间为公田,其余为私田 ; 阡陌(qiān mò):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这里指井田制被破坏后土地的模样。意为井田制被破坏转变成土地私有制模式。
  • 商君:指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在秦国推行变法。
  •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常被视为理想的政治时代。
  • :规划方正,这里指像井田制那样规整划分土地。
  • :平均,使土地分配相对公平。
  • 经界:土地的分界,这里指合理划分土地的制度。
  • :淳朴,使社会风俗质朴敦厚。
  • 横江网:横在江面上捕鱼的大网,这里比喻苛刻的赋税制度。
  • (zhì):搁置,放置。
  • 掎摭(jǐ zhí):指摘,挑剔。
  • (yín):犬叫声,这里指众人的指责声。
  • 邹叟:指孟子,因孟子为邹国人。
  • 毕战:战国时滕国大夫,曾向孟子请教井田制相关问题,并向孟子问井田之事。

翻译

井田制转变为阡陌纵横的私有制,千秋万代都把这归罪于秦朝。商鞅确实推行了苛刻的法令,但百姓依旧过着自己的日子。汉朝名义上反对秦朝苛政,应当和夏、商、周三代表现相近。今年想着把田地规划方正,明年又想着让田地分配平均。哪里知道古代真正的井田制,不会因为赋税的征收而消失。政府分给每人百亩田地,人们也就没有太大贫富差距。之所以要实行合理的土地制度,是要让社会风俗变得淳朴。怎么能像横在江面上的大网一样搜刮,把水里的鱼一条都不留下呢?由此可知在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官府和百姓关系和谐亲密。秦朝时百姓自己生活,官府并不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谁说汉朝的田制,反而不如秦朝对百姓仁慈呢?秦朝的事情暂且先放下不说,汉朝的田制已经遭到诸多指责了 。谁能请孟子那样的智者出山,重新向当政者详尽陈述正确的田制呢。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上的田制演变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开篇提到人们常将井田制的破坏归咎于秦,引出对商鞅变法后土地制度改变的探讨。诗人认为汉朝虽宣称反对秦之苛政,在田制方面却也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频繁变动土地分配,却未能真正实现公平与良好的社会效应。通过对古代井田制的回顾,指出其原本能保证百姓相对平均的土地占有,让社会风俗淳朴,不像后世的赋税制度过度搜刮。接着对比三代、秦、汉不同时期官府与民众的关系,批评汉朝田制未达预期且遭到诸多非议。诗歌最后渴望像孟子那样贤能的人重新向为政者宣明正确的田制。整首诗借古讽今,以历史上田制的更迭反思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为政者的治理理念,表达诗人对合理公平制度的向往,体现了其对时政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和思想深度。

方岳

方岳

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14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