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1906三月嘉义大地震庚午1930十一月又大震感赋
廿五年华劫两经,果真坎坷午频丁。
层层山岳翻湖海,莽莽乾坤付醉醒。
厄闰黄杨惟及木,灾倾白屋剩残瓴。
伤心周道成荆棘,蒿目时艰地岂灵。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这首诗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古诗词,而是一首近代的诗作。由于其创作背景和具体含义较为复杂,且可能存在一些特定历史情境和个人感悟的融合,要进行非常准确和贴切的现代文翻译及详细赏析有一定难度。大致解释如下:
注释
- “廿五”:二十五。
- “午频丁”:可能指丙午年和庚午年两次地震。
- “厄闰”:艰难的时期。
- “黄杨”:树木。
- “瓴”:一种盛水的瓶子,这里可指代房屋的部件。
- “蒿目”:极目远望。
翻译
二十五年的人生经历了两次大的灾难,果然是命运坎坷丙午年和庚午年频繁遭遇。层层的山岳仿佛翻转为湖海,广阔的天地任凭人沉醉或清醒。艰难时期连黄杨这样的树木也遭遇不幸,灾祸倾倒使白屋只剩下残损的部件。令人伤心的是大道变成了荆棘之地,极目远望这艰难时世,大地难道有灵性吗。
赏析
这首诗反映出作者面对两次大地震所带来的灾难和破坏的感慨与思考。用“劫两经”来突出经历的艰难和命运的多舛,通过对山河变化、房屋损毁的描写表现出地震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破坏。“厄闰黄杨”等句进一步强调受灾的广泛和严重。最后表达对社会现状和大地无情的悲哀与感叹,也流露出对艰难时世的忧虑和无奈。整体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自然灾难的恐惧与痛心,也有对社会和人生的思索。
陈家驹
陈家驹,字少圃,号潭,又作笛潭。嘉义人。光绪年间取进嘉义县学,博学多闻,工于诗,善小楷,亦通音律。改隶后,于嘉义设帐授学,当时汉塾虽逐渐凋零,但陈氏所主持之私塾仍能屹立不摇,对该地汉文命脉之延续贡献颇大。明治卅八年(1905)与嘉义王朝文、林玉昆、许紫镜、庄伯容等十馀人,凑集会银四百圆,设立文昌会,名曰「友声社」。次年(1906)担任嘉义区街庄役场书记,办理事务细心负责,极获好评。明治四十二年(1909)五月嘉义「罗山吟社」创设时,陈家驹与当地诸吟友庄伯容、白玉簪、赖建藩、林维朝、赖雨若、徐杰夫等人皆为该社初期会员。大正七年(1918)十月,台湾文社创立,并发行《台湾文艺丛志》,陈家驹因具有学术名望被推举为该社之「评议员」,负责评选诗文。大正十二年(1923)应北港曾席珍之聘,担任「汾津吟社」教师。大正十四年(1925)因病半身不遂,卧床数月,于次年(1926)二月过世,享年六十四。〖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1905年9月20日,第四版;《台湾文艺丛志》第一年第一号,「台湾文社规则」,1919年1月;《台湾日日新报》,「诸罗特信」栏,1920年6月6日,第六版;《台湾日日新报》,「诸罗特信」栏,1926年3月30日,第四版。〗著有《少圃诗文集》,惜今未得见。今陈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鹰取田一郎编《寿星集》、赖子清编《台湾诗醇》、《台海诗珠》、林维朝著《怡园唱和集》、赖柏舟编《鸥社艺苑初集》辑录编校。〖参考颜尚文《嘉义市志‧语言文学志》,嘉义:嘉义市政府,2005年8月;江宝钗《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展史》,台北:里仁书局,1998年6月。〗(陈晓怡 撰)
► 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