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学归寿卷

长铗归来岂为鱼,春晖几望白云居。 省亲近得阳城教,遗子难忘邺架书。 旅雁去时催客棹,篱花开处待班裾。 人文上国多篇咏,却道南山颂不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铗(jiá):剑柄,这里指剑。
  • 春晖:春天的阳光,喻慈母之恩。
  • 白云居:指仙佛的居处,这里指归隐之所。
  • 阳城:指阳城孝行,此处用阳城的典故来强调孝顺父母。
  • 邺架:比喻藏书处。

翻译

拿着长剑归来难道只是为了谋求鱼(功名利禄),(他)期望着能在几处如白云般的居处享受春天的阳光,以报答慈母之恩。他回家探望父母,亲身践行着孝顺的教导,希望能给子女留下如邺架之书般的宝贵财富。远行的大雁离去时催促着客船前行,篱笆边的花开时等待着官服的归来。在这文化昌盛的国度中有许多的诗篇吟咏,但都说(冯太学的德行)即使是如南山般的颂歌也比不上。

赏析

这首诗是为冯太学归寿而作,诗中表达了对冯太学的赞美和祝福。首联通过“长铗归来岂为鱼”表达了冯太学的高尚品质和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慈母之恩的报答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颔联强调了他的孝顺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以阳城教和邺架书为喻,体现了他的品德和文化素养。颈联通过描绘旅雁和篱花,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冯太学归来的期待。尾联则赞美了冯太学的德行之高,即使是诸多的诗篇吟咏,也难以完全表达他的高尚品质,甚至认为南山颂都不如他。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用典恰当,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冯太学的敬仰和祝福之情。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