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萧一诚赴万安教谕
闻君戒行装,去领万安学。
征舸已载书,离筵更行酌。
春还野色迥,日入川光薄。
悠悠水上凫,矫矫天际鹤。
寇垒尚连戈,边防正鸣柝。
千村少烟火,百里到县郭。
古来重庠序,乱后馀殿阁。
绿野一榛芜,青衿半荒落。
师承岂无待,教立将有托。
山水舜祠深,端期听韶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戒行装:准备行装。
- 征舸(gě):远行的船只。
- 行酌:依次斟酒。
- 迥(jiǒng):遥远,辽阔。
- 柝(tuò):古代打更用的梆子。
- 庠序(xiáng xù):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 榛芜(zhēn wú):草木丛杂,形容荒凉的景象。
- 青衿(jīn):古代学子所穿的衣服,代指学子。
翻译
听闻你准备好行装,要去担任万安的教谕。远行的船只已经装好了书,在离别的筵席上大家依次斟酒。春天回来,野外景色辽阔,太阳西沉,河面上的光线变得微弱。悠悠的水面上有野鸭游动,在天际有矫健的仙鹤飞翔。贼寇的营垒还在动刀兵,边防之地正敲着更梆。许多村子缺少烟火气息,要走百里才能到达县城。自古以来都重视学校教育,战乱之后只剩下一些殿堂楼阁。绿色的田野一片荒芜,学子们也大多荒废了学业。传承师道怎能没有期待,教育的树立将有所依托。舜祠旁的山水幽深,真心期望能听到如同虞舜时的韶乐般美好的教育成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萧一诚赴万安教谕之任的情景,以及当地的一些现状和对他的期望。诗的开头点明了萧一诚的行程和使命,接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春回大地、日薄西山、水凫仙鹤等,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同时,也提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如寇垒连戈、边防鸣柝、千村少烟火等,展现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诗中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庠序在乱后虽然受到影响,但仍然期待能够恢复和发展,而萧一诚的到来则被寄予了传承师道、振兴教育的厚望。最后,以舜祠和韶作作比,表达了对美好教育成果的期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反映了对教育和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