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伯起之镇江司理

· 刘崧
昔在朐山尹,为政声甚扬。 朝廷重青籍,铨擢有耿光。 永念赤子愚,罪罟罹披猖。 谳覆苟非人,终焉阽危亡。 东南有大郡,地广滨海洋。 岂不繁狱讼,擢尹推丹阳。 维时大火中,暑炽日正长。 上吉祖东门,沥觞理行装。 候吏千里至,得诹民俗康。 矧兹服先声,恶伏善且彰。 政方实多岐,所先在慈祥。 庶见囹圄空,秋芜卧桁杨。 惟君伯仲间,济济充周行。 卓彼仪真守,飘飘云锦裳。 摇摇江上波,两两发征航。 邦人共嗟讶,符绶相辉煌。 汀云槐柳深,夕雨菰蒲凉。 仕邦乃相望,何异家与乡。 永念幽谷士,抱书迈年芳。 送行重言赠,敢以诚自将。 舞文戒吏胥,操纵成条章。 无刑乃至理,庶用登虞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朐(qú)山:山名,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
  • 青籍:指户口册。
  • 铨(quán)擢:选拔提升。
  • 耿光:光辉,光荣。
  • 赤子:指百姓。
  • 罪罟(gǔ):罪网。
  • 罹(lí):遭受。
  • 披猖:放肆,猖獗。
  • 谳(yàn)覆:审查覆核。
  • 阽(diàn)危亡:面临危险和灭亡。
  • 狱讼:诉讼案件。
  • 擢(zhuó):选拔,提升。
  • 上吉:农历每月初一。
  • 诹(zōu):询问。
  • 周行(háng):指朝廷大臣。
  • 桁(héng)杨:古代用于套在囚犯脚或颈的一种枷。

翻译

从前在朐山担任县令时,治理政事的名声很响亮。朝廷重视户籍管理,选拔提升官员时很有光彩。一直念及百姓的愚昧,他们遭受罪网的肆虐。如果审查覆核的人不恰当,最终会导致危险和灭亡。

东南有个大郡,地域广阔临近海洋。那里难道不是诉讼案件繁多吗,所以选拔丹阳人来担任郡中的官员。当时正值大火星当空,暑热炽烈白昼漫长。在每月初一从东门出发,洒酒祭路整理行装。等候的官吏从千里之外赶来,得以询问民俗是否安康。

何况此去已先有声望,恶被制服善就会彰显。政务实际上有很多分支,首先在于要有慈祥之心。希望能看到监狱空无一人,秋草长在放置枷具的木架上。唯有你兄弟之间,人才济济充满朝廷大臣之列。那杰出的仪真太守,如飘动的云霞衣裳。

江波摇荡,两艘船出发远航。国人共同惊叹,官印和绶带相互辉映很是辉煌。水边的云彩下槐树柳树茂密,傍晚的雨中茭白和蒲草透着凉意。在地方为官相互对望,这和家与乡有什么不同呢。

一直念及那些隐居山谷的人士,怀抱书籍度过美好的年华。送你远行再次赠言,怎敢不真诚地对待自己。要告诫官吏不可舞文弄法,操作要形成规章制度。没有刑罚才是最高的治理,希望能达到唐尧虞舜的盛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刘崧送别孙伯起去镇江担任司理。诗中先赞扬了孙伯起过去在朐山的政绩,强调了治理百姓的重要性以及选拔合适官员的意义。接着描述了孙伯起此次赴任的情景,如出发的时间、整理行装、询问民俗等,表现出对他的期望,希望他能以慈祥之心治理地方,实现囹圄空的理想局面。诗中还提到了孙伯起的兄弟以及仪真太守,通过对他们的描述,烘托出孙伯起的优秀。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隐居人士的关注,并对孙伯起提出了告诫,希望他能公正治理,实现无刑而至理的境界,以达到唐尧虞舜那样的盛世。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送别之情,又蕴含了对为官之道的思考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