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墩

王谢游俱远,兴亡代几更。 双林苍霭入,一径黛烟横。 胜地何常主,青山不世情。 倚阑方罢酒,风静听禽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谢公墩:谢公,指谢安,东晋政治家。墩,土堆。这里是指谢安当年的遗迹。
  • 王谢:指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为首的两大望族。
  • 双林:树林。(“林”在这里读音为“lín”
  • 苍霭:苍茫的云气。(“霭”读音为“ǎi”
  • :小路。(“径”读音为“jìng”
  • 黛烟:青黑色的烟霭。(“黛”读音为“dài”
  • 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 常主:固定的主人。
  • 世情:世俗的情态。

翻译

王导、谢安的游踪都已远去,朝代的兴亡经历了几番更替。 两边的树林中弥漫着苍茫的云气,一条小路被青黑色的烟霭横亘着。 这风景优美的地方哪有固定的主人,青葱的山峦没有世俗的情态。 倚着栏杆刚停下饮酒,风静下来时听到了鸟儿的叫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谢公墩的景色,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王谢游俱远,兴亡代几更”,将历史的沧桑感展现出来,王导和谢安的时代已经远去,朝代不断更迭,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接下来的两句“双林苍霭入,一径黛烟横”,通过对树林和小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苍茫的氛围。“胜地何常主,青山不世情”则表达了诗人对胜地无常主的思考,以及青山不受世俗情感影响的感慨,体现了一种超脱的心境。最后两句“倚阑方罢酒,风静听禽声”,以诗人倚栏罢酒,静听鸟鸣声作结,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情感深沉,是一首富有韵味的作品。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