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灵山二十景和前令唐子侯氏引路松

· 卢宁
半亩溶光绿映盈,柳堤蘅岸蔼芳晴。 窗临石镜天长晓,影湛银蟾气倍清。 万象虚涵呈太素,一圈无极自天精。 江湖景色多如此,惟是游人不用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溶光:波光荡漾的样子。(“溶”,róng)
  • :一种香草。(“蘅”,héng)
  • 石镜:像镜子一样的石头。
  • :清澈。(“湛”,zhàn)
  • 银蟾:月亮。
  • 太素:古代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即天地万物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无极:没有边际、没有尽头。
  • 天精:天地的精气。

翻译

半亩大的水面波光荡漾,绿色的光影相互映衬,充满了整个水面。柳堤和长满蘅草的岸边,弥漫着芳香和晴朗的气息。窗户对着像镜子一样的石头,天空似乎永远是清晨的样子,影子沉浸在清澈的月光中,气息也更加清爽。万物都蕴含在这虚空之中,呈现出天地初始的质朴状态,一个循环没有尽头,这是来自天地的精气。江湖上的景色大多都是这样的,只是游玩的人没有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情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兴国灵山的一处美景,通过对溶光、柳堤、石镜、银蟾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神秘的氛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半亩溶光”“柳堤蘅岸”“石镜天长晓”“影湛银蟾”等,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游人不能用心感受美景的惋惜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景色之中。

卢宁

卢宁,字忠献,别号冠岩。南海人。博学而工文,尝受业于黄佐,而以不得及阳明之门为憾。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一五四○)举人,二十三年(一五四四)进士。授昆山知县,旋移知赣州兴国县事。二十九年擢守潼川。三十三年迁南京户部员外郎,寻改刑部,后为南京刑部郎中。三十八年升登州知府,卒于官。著有《五鹊台集》、《五鹊别集》等。……有传。卢宁诗,以明嘉靖三十八年刘珙重刻本《五鹊别集》为底本纂辑。 ► 2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