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老亭诗
谁能名醒老?阳明独名之。醒老何以名?举世醉如泥。
大醉天地昏,小醉丧威仪。安得独醒者?哺糟啜其醨。
一醒撤人机,再醒撤天机。天人既已撤,天地同无为。
天岂去此哉?先训有家遗。种秫不种林,秫解忘忧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醒老:指清醒、不醉的状态。
- 阳明:明亮的阳光,这里可能指代智慧或清醒的状态。
- 哺糟啜其醨:意指吃酒糟,喝薄酒,比喻接受世俗的低俗之物。
- 撤人机:撤去人为的机巧,指去除人为的伪饰和机心。
- 撤天机:撤去天命的安排,指超越天命的束缚。
- 种秫不种林:秫,指高粱,用于酿酒;林,指树木。这里比喻选择清醒而非沉醉的生活态度。
翻译
谁能定义“醒老”?只有阳明能命名它。醒老为何得名?因为整个世界都醉得像泥一样。 大醉让天地昏暗,小醉则丧失了威严和仪态。如何能找到那些独醒的人?他们宁愿吃酒糟,喝薄酒。 一旦醒来,就撤去了人为的机巧;再次醒来,就超越了天命的安排。天人既然都已撤去,天地便一同进入了无为的状态。 天并未离开这里,先祖的训诫中仍有家传的智慧。选择种植高粱而非树木,因为高粱能让人在忘忧时保持清醒。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醒”与“醉”的状态,表达了对清醒、智慧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沉醉的批判。诗中“醒老”一词象征着超越世俗的智慧和清醒,而“阳明”则可能代表了这种智慧的光芒。诗人通过“撤人机”和“撤天机”的表述,强调了去除人为伪饰和超越天命束缚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天地同无为”的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末句以种植高粱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保持清醒、远离沉醉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