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亭诗,为东瓯镇抚谭济翁作

· 张昱
蚤年身逐兵尘起,鼻尖出火耳生风。马上飞尘虎添翅,出门志愿定远侯。 果然持节镇东瓯,上宣德意化海俗。鲸鲵灭迹波为收,古来镇将还如此。 缓带轻裘接贤士,襄阳沈却岘山碑。水底鱼龙犹识字,国家承平千万年。 军中之乐何可言,太牢五鼎餐壮士。从伶百戏陈广筵,山川不随人事改。 端明丘垄今犹在,亭名怀远乃在兹。地下幽魂有光采,普天之下皆皇家。 故乡何必怀长沙,人臣受命无远近。河源曾泛张骞槎,食君之禄治军旅。 咫尺辕门谁敢去,私情丘垄岂不怀,日夜沅湘水东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蚤年:早年。
  • 鼻尖出火耳生风:形容年轻气盛,意气风发。
  • 定远侯:古代爵位名,此处指有远大志向的人。
  • 东瓯:地名,今浙江温州一带。
  • 鲸鲵:古代传说中的大鱼,比喻凶恶的敌人。
  • 缓带轻裘:形容穿着宽松舒适,态度从容。
  • 岘山碑:岘山上的碑文,此处比喻功名成就。
  • 太牢五鼎:古代祭祀时用的大量食物,形容宴席丰盛。
  • 从伶百戏:指各种表演艺术。
  • 端明丘垄:指坟墓。
  • 张骞槎:张骞是汉代著名探险家,槎指木筏,比喻远行。

翻译

早年,身随战乱而起,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在马背上如虎添翼,志向远大,渴望成为定远侯。 果然,持节镇守东瓯,宣扬德政,教化海滨风俗。敌人消失,海面平静,自古以来的镇守将领都是如此。 穿着宽松舒适,态度从容,与贤士交往,功名成就如岘山碑文,水底的鱼龙也能识字。 国家太平,军中生活乐趣无穷,宴席丰盛,表演艺术丰富多彩。 山川不因人事变迁而改变,端明的坟墓至今犹在。亭名为“怀远”,正是为此。 地下的幽魂也因皇家荣耀而有光彩,普天之下都是皇家的领土。 故乡不必怀念长沙,人臣受命不分远近,如同张骞远行探险。 食君之禄,治理军旅,即使近在咫尺的辕门也不敢离去。 私情虽念及故乡的坟墓,但日夜东流的沅湘水,也象征着忠诚与使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东瓯镇抚谭济翁的赞美,展现了其早年英勇、中年镇守边疆的功绩,以及晚年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故乡的深情。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鼻尖出火耳生风”形容年轻气盛,“鲸鲵灭迹波为收”比喻敌人的消失,以及“岘山碑”、“张骞槎”等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忠诚与使命的崇高赞美。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