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戎

· 赵嘏
边声一夜殷秋鼙,牙帐连烽拥万蹄。 武帝未能忘塞北,董生才足使胶西。 冰横晓渡胡兵合,雪满穷沙汉骑迷。 自古平戎有良策,将军不用倚云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平戎(píng róng):平定外族侵略。
  • 殷秋鼙(yīn qiū pí):指秋天战鼓声。殷,形容声音深沉;秋鼙,秋天的战鼓。
  • 牙帐:将军的营帐。
  • 连烽:连续的烽火,表示战事紧急。
  • 武帝:指汉武帝,此处借指当时的皇帝。
  • 董生:指董仲舒,汉代著名学者,曾被派往胶西。
  • 胶西:地名,今属山东省。
  • 冰横:冰封的河面。
  • 晓渡:清晨渡河。
  • 胡兵:指外族军队。
  • 穷沙:荒凉的沙漠。
  • 汉骑:汉朝的骑兵,此处指中原的军队。
  • 云梯:古代攻城用的高梯。

翻译

边塞的战鼓声在秋夜中深沉地响起,将军的营帐连绵着烽火,万马奔腾。 即使武帝也未能忘怀塞北的边患,董仲舒的才能足以使他前往胶西。 清晨冰封的河面上,胡兵已经集结,雪覆盖了荒凉的沙漠,汉骑迷失了方向。 自古以来,平定外族侵略都有好的策略,将军们不必总是依赖云梯攻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紧张局势和战争的残酷。通过“殷秋鼙”、“连烽”、“冰横晓渡”、“雪满穷沙”等意象,生动地再现了边塞的凄凉与战争的艰难。诗中提到的“武帝”和“董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当时国家边防的关切。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军事策略的思考,认为平定外族侵略不应仅仅依赖武力,而应有更为明智的策略。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关怀。

赵嘏

赵嘏

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公元835年前后在世。 ► 2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