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乐府十篇卒妻怨
河湟戍卒去,一半多不回。
家有半菽食,身为一囊灰。
官吏按其籍,伍中斥其妻。
处处鲁人髽,家家杞妇哀。
少者任所归,老者无所携。
况当札瘥年,米粒如琼瑰。
累累作饿殍,见之心若摧。
其夫死锋刃,其室委尘埃。
其命即用矣,其赏安在哉。
岂无黔敖恩,救此穷饿骸。
谁知白屋士,念此翻欸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河湟:古代地名,位于今青海省东部。
- 半菽食:指食物中杂有豆类,形容生活贫困。
- 一囊灰:比喻人的生命如灰烬般脆弱。
- 按其籍:查验户籍。
- 伍中:古代军队中的基层单位。
- 鲁人髽:鲁国的妇女,髽(zhuā)指发髻,这里指妇女。
- 杞妇哀:杞国的妇女哀伤,杞国为古代小国。
- 札瘥:指瘟疫。
- 琼瑰:美玉,比喻珍贵。
- 饿殍:饿死的人。
- 锋刃:刀剑等兵器。
- 黔敖恩:黔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慷慨救济穷人著称。
- 白屋士:指贫寒的士人。
- 欸欸:叹息声。
翻译
河湟地区的士兵出征,一半以上的人没有回来。家中只有掺杂豆类的粗食,他们的生命如同易散的灰烬。官吏查验户籍,军队中排斥他们的妻子。到处都是鲁国妇女的悲伤,家家都有杞国妇女的哀愁。年轻的妇女被任意处置,年老的则无人照顾。何况正值瘟疫流行之年,米粒如同珍贵的美玉。饿死的人一个接一个,看到这些情景心中如同被摧毁。她们的丈夫死于战场,她们的家园化为尘埃。他们的生命就这样被消耗了,但应有的赏赐又在哪里呢?难道没有像黔敖那样慷慨的人,来救助这些饥饿的遗骸吗?谁知道那些贫寒的士人,看到这些情景,心中不断地叹息。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描绘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特别是士兵家庭的悲惨境遇。诗中通过对比士兵出征前的家庭状况与战后的凄凉景象,强烈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士兵家属的同情。诗人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半菽食”、“一囊灰”、“饿殍”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同时,诗人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也表达了深切的关切和无奈的叹息。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