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亭山先生举明经入对

名家鲁国旧登坛,初捧贤书解鹖冠。 贡篚璆琳天府受,闾门羔雁里人看。 灯分夜色青藜迥,笔拥春云紫殿寒。 儒术年来多所遇,明经半补汉郎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明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主要考查儒家经典。
  • 贤书:指选拔贤才的文书。
  • 解鹖冠:鹖冠,古代的一种帽子,解鹖冠意指脱下平民的帽子,喻指被选拔为官。
  • 贡篚:装载贡品的竹器。
  • 璆琳:美玉。
  • 天府:指朝廷的府库。
  • 闾门:乡里的门,这里指乡里。
  • 羔雁:小羊和雁,古代用于表示敬意或作为礼物。
  • 青藜:指夜晚读书时所用的灯火。
  • 紫殿:指皇宫。
  • 汉郎官:汉代的郎官,指朝廷中的官员。

翻译

名门之后,在鲁国旧有的讲坛上,初次捧起选拔贤才的文书,脱下了平民的帽子。装载着美玉的贡品被朝廷接受,乡里的门旁,小羊和雁作为礼物,让里人观看。夜晚分得的灯火照亮了夜色,青藜的光芒显得格外遥远,笔下涌动的春云在寒冷的紫殿中飘扬。近年来,儒学技艺多有所遇,明经科的选拔,半数补入了汉代的郎官之中。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周亭山先生通过明经科考试,被选拔为官的场景。诗中通过“解鹖冠”、“贡篚璆琳”、“闾门羔雁”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先生从平民到官员的身份转变,以及乡里对他的尊重和期待。后两句则通过“青藜”、“紫殿”等词汇,暗示了先生在朝廷中的勤奋和才华,以及儒学技艺在当时的盛行和重要性。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先生才华和成就的赞美。

于慎行

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