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妇谣

采桑妇,朝朝暮暮南园路,出入宁论晴与雨。蚕盛愁桑稀,蚕衰恐姑怒。 大眠起来忙更忙,寝食不遑儿不顾。年年养蚕多茧丝,身上到头无一缕。 小半输官大半卖,缲织未成先有主。可怜寸寸手中过,竟作何人袄衫去。 采尽桑叶空留树,树下青青长麻苧。山鸡角角终日啼,桑椹渐红春雨住。 妾尚无襦夫少裤,事事令人乱心绪。呜呼人家生男复生女,生男犹得传门户,生女徒多累父母。 若兼长大嫁贫家,不似生时弃尘土。君不闻,采桑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宁论:岂论,不论。
  • 大眠:蚕的第四次蜕皮,此时蚕进入休眠状态。
  • 不遑:无暇,没有空闲。
  • 缲织:纺织。
  • 袄衫:上衣。
  • :苎麻,一种纤维植物。
  • 山鸡角角:山鸡的叫声。
  • :短衣。
  • 传门户:继承家业。

翻译

采桑的妇人,日复一日地在南园路上忙碌,不论晴天还是雨天。蚕儿多了担心桑叶不够,蚕儿少了又怕婆婆生气。蚕儿大眠后更加忙碌,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照顾孩子了。每年养蚕虽然能得到许多茧丝,但自己身上却连一丝一缕都没有。一小半要交给官府,一大半要卖掉,纺织还未完成就已经有了主人。可怜那些从手中经过的丝线,最终不知成了谁的衣裳。桑叶采完后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树下却长满了青青的麻苎。山鸡整天啼叫,桑椹渐渐变红,春雨也停了。妇人连短衣都没有,丈夫也缺少裤子,每件事都让人心烦意乱。哎,人家生男生女,生男还能继承家业,生女却只会给父母添麻烦。如果女儿长大后嫁给贫穷人家,还不如生下来就抛弃。你没听说吗,采桑的妇人。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农村妇女的艰辛生活,通过采桑养蚕的细节,展现了她们日夜操劳却难以维持生计的困境。诗中“蚕盛愁桑稀,蚕衰恐姑怒”生动反映了她们内心的焦虑与无奈。同时,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如“妾尚无襦夫少裤”,进一步揭示了贫困对家庭的影响。最后,诗人通过对比生男生女的命运,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不平。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周是修

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学,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县学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屡陈国家大计。燕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 ► 1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