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有会而作
我室类悬磬,稚子恒啼饥。
丰岁尚窘食,瘠躯那得肥。
伤哉古之人,凄凉泣牛衣。
此事若亲睹,此情良足悲。
穷达固有命,奚论是与非。
岂无子孙虑,顾今将何遗。
怀彼鹿门隐,誓将与同归。
去去庞德公,真为百世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悬磬(xuán qìng):形容家中空无一物,比喻贫穷至极。
- 稚子:幼小的孩子。
- 窘食:食物匮乏,难以维持生计。
- 瘠躯:瘦弱的身体。
- 泣牛衣:典故,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因贫穷而哭泣,其妻以牛衣为其拭泪,后用以形容贫穷至极。
- 穷达:贫穷与显达。
- 鹿门隐:指隐居。鹿门,山名,古代隐士多隐居于此。
- 庞德公:东汉末年的隐士,以清高著称。
翻译
我的家室如同空悬的磬,一无所有,年幼的孩子常常因为饥饿而哭泣。即使在丰收的年份,我们仍然食物匮乏,瘦弱的身体又怎能变得健壮呢?想起古代那些贫穷的人们,他们凄凉地哭泣,就像孟尝君因贫穷而泪湿牛衣一样。如果亲眼目睹这样的情景,这种情感实在令人悲伤。贫穷与显达都是命中注定的,何必去计较是非对错。我怎能不为子孙的未来担忧,但如今我能留下什么呢?我向往那种隐居鹿门山的生活,发誓要与之一同归隐。离开吧,庞德公,你真是百世之师,值得我们追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极度贫困的生活状态,通过“悬磬”、“稚子恒啼饥”等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艰辛。诗中运用“泣牛衣”的典故,增强了表达的情感深度,体现了作者对贫穷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无奈感慨。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庞德公这样清高隐士的敬仰,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凄凉,展现了作者坚韧不拔、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