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犹馀:还剩下。犹:仍然,还 ;馀(yú):同“余”,剩下。
- 怯枝:因秋寒而在枝头显得胆怯。 怯:害怕,这里形容蝉在秋寒中无力、畏惧的状态。
- 乾坤:天地。
- 入汉:指夕阳落入天河(银河)方向,形容天色将晚。 汉:银河。
- 霜露:秋天的霜和露水,象征秋季,也常常寄托思念之情。
- 屈子:指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他的作品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 王通:隋代著名学者,以恢复王道政治为己任,隐居教学,有弟子多人,仿六经著书,为后世所重视。 负:辜负。
- 岘山祠:纪念羊祜(hù)等历史人物的祠庙。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东南。
翻译
蝴蝶还在恋恋不舍地在残余的花蕊间嬉戏,寒蝉在枝头的吟唱已经带着怯意。夕阳渐渐落入天河方向,天地仿佛沉浸在暮色之中,在这霜露浓重的秋日,正是我满怀思乡之情的时候。屈原偏偏生在楚国,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王通也没有辜负隋朝对他的期待。晚风刮过,江水更显凄苦,还是不要登上岘山那让人感怀的祠庙吧,以免引发更多的惆怅。
赏析
这首《秋望》开篇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蝴蝶戏蕊、寒蝉怯枝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秋天万物由盛转衰的状态,奠定了诗中略带惆怅的基调。颔联“乾坤入汉日,霜露望乡时”,将天地与时间、空间相融合,由眼前的自然景象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颈联则通过列举屈原和王通这两位历史人物,以古喻今,借古人的经历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感慨,拓宽了诗歌的内涵。尾联“晚风江更苦,莫上岘山祠”,由前面的叙事、抒情自然过渡到劝诫,在凄苦的秋景中,诗人深知登上岘山祠会引发更多的愁绪,于是劝自己和他人莫去。整首诗画面感强烈,情感真挚且深沉,融合了秋景的凄凉、思乡之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以及自身复杂的情绪,展现了诗人较高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