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望

蝶戏犹馀蕊,蝉吟已怯枝。 乾坤入汉日,霜露望乡时。 屈子偏生楚,王通不负隋。 晚风江更苦,莫上岘山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犹馀:还剩下。:仍然,还 ;(yú):同“余”,剩下。
  • 怯枝:因秋寒而在枝头显得胆怯。 :害怕,这里形容蝉在秋寒中无力、畏惧的状态。
  • 乾坤:天地。
  • 入汉:指夕阳落入天河(银河)方向,形容天色将晚。 :银河。
  • 霜露:秋天的霜和露水,象征秋季,也常常寄托思念之情。
  • 屈子:指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他的作品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 王通:隋代著名学者,以恢复王道政治为己任,隐居教学,有弟子多人,仿六经著书,为后世所重视。 :辜负。
  • 岘山祠:纪念羊祜(hù)等历史人物的祠庙。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东南。

翻译

蝴蝶还在恋恋不舍地在残余的花蕊间嬉戏,寒蝉在枝头的吟唱已经带着怯意。夕阳渐渐落入天河方向,天地仿佛沉浸在暮色之中,在这霜露浓重的秋日,正是我满怀思乡之情的时候。屈原偏偏生在楚国,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王通也没有辜负隋朝对他的期待。晚风刮过,江水更显凄苦,还是不要登上岘山那让人感怀的祠庙吧,以免引发更多的惆怅。

赏析

这首《秋望》开篇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蝴蝶戏蕊、寒蝉怯枝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秋天万物由盛转衰的状态,奠定了诗中略带惆怅的基调。颔联“乾坤入汉日,霜露望乡时”,将天地与时间、空间相融合,由眼前的自然景象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颈联则通过列举屈原和王通这两位历史人物,以古喻今,借古人的经历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感慨,拓宽了诗歌的内涵。尾联“晚风江更苦,莫上岘山祠”,由前面的叙事、抒情自然过渡到劝诫,在凄苦的秋景中,诗人深知登上岘山祠会引发更多的愁绪,于是劝自己和他人莫去。整首诗画面感强烈,情感真挚且深沉,融合了秋景的凄凉、思乡之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以及自身复杂的情绪,展现了诗人较高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李梦阳

李梦阳

明陕西庆阳人,徙居开封,字献吉,自号空同子。生于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武宗时,为尚书韩文草奏疏,弹劾宦官刘瑾等,下狱免归。瑾诛,起为江西提学副使,倚恃气节,陵轹台长,夺职。家居二十年而卒。尝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以复古为己任。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号十才子。又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是为前七子。梦阳己作,诗宗杜甫,颇狂放可喜,文则诘屈警牙,殊少精彩,时人则视为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 21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