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豸诗巴蛇三首其一

· 元稹
阴深山有瘴,湿垫草多虻。 众噬锥刀毒,群飞风雨声。 汗粘疮痏痛,日曝苦辛行。 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虫豸:昆虫的通称。
  • 巴蛇:传说中的一种大蛇,这里泛指蛇类。
  • 阴深:阴暗幽深。
  • :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 湿垫:潮湿的地面。
  • :一种吸血的昆虫,如牛虻。
  • 众噬:众多虫类咬噬。
  • 锥刀:形容虫咬的痛苦如锥刀刺入。
  • 群飞:形容虻虫等昆虫成群飞舞。
  • 汗粘:汗水粘稠。
  • 疮痏:疮口,伤口。
  • 日曝:在日光下曝晒。
  • 苦辛:辛苦,艰难。
  • 饱尔:饱食,这里指虫类饱食人血。
  • 蛆残腹:指虫类在人体内繁殖,造成伤害。
  • 安知:怎么知道。
  • 天地情:天地的本意或法则。

翻译

在阴暗幽深的山中,瘴气弥漫,潮湿的草地上,虻虫成群。 这些虫子像锥刀一样刺人,群起飞舞时,仿佛风雨之声。 汗水粘稠,伤口疼痛,日光下曝晒,行走艰难。 你们这些虫子,饱食人血,又怎能理解天地的本意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虫豸的猖獗和人们在其中的艰难生存。元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于自然界残酷一面的深刻感受。诗中的“众噬锥刀毒”和“汗粘疮痏痛”等句,形象地描绘了虫豸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而“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这些小生物无法理解天地大道的无奈和讽刺。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生深刻而复杂的思考。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