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山: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 祗园寺:寺庙名,可能位于萧山。
- 丘丹:唐代诗人。
- 许徵君:指许询,东晋时期的隐士,被封为徵君。
- 西方彦上人:指来自西方的有才德的高僧。
- 定见:指禅宗中的顿悟状态。
- 悟后了前因:指悟道后明了前世的因果。
- 灵塔:指供奉高僧舍利的塔。
- 苦行频:频繁地进行苦行修炼。
- 碑存才记日:碑文上记载的日期。
- 藤老岂知春:指老藤不知春天的到来。
- 车骑归萧察:指车马归去,萧察(可能指萧山)。
- 云林识许询:在云林中认识许询。
- 千秋不相见:千年不见。
- 悟定是吾身:悟道的状态就是我的本体。
翻译
东晋时期的隐士许询,以及来自西方的有才德的高僧,他们在生前就已经达到了禅宗的顿悟状态,悟道后明了前世的因果。供奉高僧舍利的灵塔历经多年,高僧们频繁地进行苦行修炼。碑文上记载的日期,老藤不知春天的到来。车马归去萧山,我在云林中认识了许询。千年不见,悟道的状态就是我的本体。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东晋隐士许询和西方高僧的描写,展现了他们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和对禅宗的深刻理解。诗中“悟后了前因”一句,表达了悟道后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洞察。后文通过对灵塔、碑文、老藤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禅宗哲理的体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哲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