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何时矩书

良友惠我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我所忧,下述君所移。 开缄读三四,亦足破烦污。 丈夫立万仞,肯受寻尺拘。 不见柴桑人,丐食能欢娱。 孟轲走四方,从者数十车。 出处固有间,谁能别贤愚。 鄙夫患得失,较计于其初。 高天与深渊,悬绝徒嗟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开缄:打开信封。
  • 破烦污:消除烦恼。
  • 立万仞:比喻志向高远。
  • 寻尺拘:比喻小范围的限制。
  • 柴桑人:指陶渊明,因其曾隐居柴桑。
  • 丐食:乞讨食物。
  • 出处:指出仕与隐居。
  • 悬绝:差距极大。

翻译

好友寄来的书信,信中究竟写了些什么? 先是描述了我的忧虑,接着叙述了你的变迁。 我打开信封,读了三四遍,足以消除我的烦恼。 大丈夫志向高远,怎会受小范围的限制? 没看到柴桑的隐士,即使乞讨也能感到快乐。 孟子四处奔走,随从的车辆有数十辆。 出仕与隐居虽有差别,但谁能区分贤与愚? 平庸之辈总是计较得失,从一开始就如此。 高天与深渊的差距,只能让人叹息。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书信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人生志向和处世态度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缄读三四,亦足破烦污”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书信内容的重视。通过对比“立万仞”与“寻尺拘”,诗人强调了志向的远大不应受限于小节。最后,诗人以“高天与深渊”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表达了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无奈感慨。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