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寄东所二首一

登高未必高,老脚且平步。 平步人不疑,东西任四顾。 岂无见在心,何必拟诸古。 异体骨肉亲,有生皆我与。 失之万里途,得之咫尺许。 得失在斯须,谁能别来去。 明日立秋来,人方思处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咫尺(zhǐ chǐ):古代长度单位,约等于现在的15厘米,比喻距离很近。
  • 斯须(sī xū):片刻,一会儿。

翻译

登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达到高处,年老的双脚还是稳稳地行走吧。 稳稳地行走让人不会怀疑,无论向东向西都可以自由地四处观望。 难道没有现存的思考,何必非要模仿古人呢? 不同的身体却如同骨肉至亲,所有生命都是与我相伴的。 失去它们可能远在万里之外,得到它们却近在咫尺之间。 得失只在片刻之间,谁能分辨来去呢? 明天立秋到来,人们才会开始思念处暑的时光。

赏析

这首诗通过登高与平步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得失的深刻理解。诗中,“登高未必高”一句,既是对实际登高的描述,也是对人生追求的一种隐喻,指出真正的“高”并非外在的高度,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后文通过对得失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人生得失的瞬息万变,以及人们对此的无奈与思索。最后以立秋与处暑的时令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引人深思。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