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伯李公邀赏元宵和侍郎周公恂如韵二首

· 陈琏
华堂开宴列牙旗,璧月流辉玉露垂。 宝篆香添知夜永,金莲燄冷觉春迟。 挥毫觅句诗初就,击鼓传觞令四驰。 不独诚心能爱客,匡君勋业重明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襄城伯李公:指明代襄城伯李景隆。
  • 元宵:中国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
  • 侍郎周公恂如:指明代官员周忱,字恂如,曾任侍郎。
  • 华堂:华丽的厅堂。
  • 牙旗:古代军中大旗,此处指宴会上的装饰。
  • 璧月:圆月,璧为古代玉器,圆形,中有孔,象征圆满。
  • 宝篆:指香炉中升起的香烟,形似篆文。
  • 金莲:指灯火,古代灯盏常作莲花状。
  • 挥毫:挥动毛笔,指书写或作诗。
  • 击鼓传觞:古代宴会中的游戏,通过击鼓传递酒杯,鼓声停止时酒杯在谁手中谁就要饮酒。
  • 匡君:辅佐君主。
  • 明时:明君在位之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翻译

在华丽的厅堂中设宴,大旗列列,圆月流光,玉露垂落。香炉中香烟袅袅,知道夜已深长,灯火渐冷,感觉春天来得迟缓。挥笔作诗,诗篇初成,击鼓传杯,酒令四散。不仅因为真诚的心意而款待客人,更因辅佐君主的功业在清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襄城伯李景隆邀请诗人陈琏共赏元宵的盛况。诗中通过华堂、牙旗、璧月等意象展现了宴会的豪华与节日的喜庆,同时通过宝篆、金莲等细腻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春夜的寒意。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宴会中的文化活动,挥毫作诗、击鼓传觞,展现了文人雅集的乐趣。最后,诗人赞扬了李公不仅热情好客,更因其辅佐君主的功业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风貌,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重与赞美。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