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虞山:山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
- 宛转:曲折环绕。
- 层城:高大的城墙。
- 幽人:隐士。
- 草亭:简陋的亭子,常指隐士的居所。
- 朵朵:形容花朵繁多。
- 芙蓉:荷花,这里比喻城墙上的建筑。
- 粉堞:涂成白色的城墙。
- 团团:形容树木茂密。
- 桧影:桧树的影子。
- 疏棂:稀疏的窗格。
- 百年形胜:指百年来形成的美丽景色。
- 天设:自然形成。
- 一代文章:指一代人的文学成就。
- 地灵:指地方的灵气。
- 长日:整天。
- 振衣:整理衣裳,准备起身。
- 穷眼望:极目远望。
- 杖头:手杖的顶端。
- 云气:云雾。
- 沧溟:大海。
翻译
虞山曲折环绕,围绕着高大的城墙,正好环抱着隐士的旧草亭。城墙上建筑如朵朵荷花般浮现,桧树的影子团团地落在稀疏的窗格上。百年形成的美丽景色夸赞是天设,一代人的文学成就归功于地灵。整天整理衣裳,极目远望,手杖顶端的云雾似乎与大海相连。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虞山与层城相映成趣的美景,通过“朵朵芙蓉”和“团团桧影”的生动比喻,展现了城墙的壮丽与自然的和谐。诗中“百年形胜夸天设,一代文章属地灵”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成就的赞美。结尾的“杖头云气接沧溟”则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的渴望。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