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遣兴五十八首其二

游魂非吉亦非凶,红烂骷髅白玉容。 未?且随生老病,悲秋不舍夏春冬。 佛牙反碎羚羊角,瘦骨难留狮子虫。 七尺肌疮痂脱尽,深惭无物饷刘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游魂:指人的精神或灵魂。
  • 红烂:形容骷髅因岁月而变得红色且破烂。
  • 骷髅:指人或动物死后留下的骨头架子。
  • 白玉容:形容人的容貌如白玉般美丽。
  • ?:古代指尸骨。
  • 生老病:指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出生、衰老和疾病。
  • 悲秋:指对秋天的悲伤情感。
  • 不舍:不愿意离开或放弃。
  • 佛牙:指佛教中认为的佛陀的牙齿,被视为圣物。
  • 羚羊角:指羚羊的角,常用于药材。
  • 瘦骨:形容人非常瘦弱,只剩下骨头。
  • 狮子虫:可能指某种虫子,具体不详。
  • 肌疮:指皮肤上的疮。
  • :伤口愈合后形成的硬皮。
  • :供给食物或财物。
  • 刘邕:人名,具体不详。

翻译

游荡的灵魂既不吉利也不凶险,红色的破烂骷髅与白玉般的容颜并存。 尚未化为尸骨的身躯,随着生老病死而流转,对秋天的悲伤不舍春夏秋冬的更迭。 佛牙破碎,羚羊角也无法保全,瘦弱的身体难以留住那些狮子虫。 七尺之躯,肌肤上的疮痂已经脱落干净,深感惭愧没有东西可以供给刘邕。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游魂、骷髅、生老病死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诗中“红烂骷髅白玉容”一句,巧妙地将死亡与美丽并置,突显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后文通过对佛牙、羚羊角等具体事物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常和脆弱的主题。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直面生死的哲学思考。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