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十八韵

· 王跂
石显方含宪,匡衡实要枢。 甘陈功屡抑,堪猛眷终诛。 奏固阴司草,阿新浪结徒。 祸胎成唯诺,国柄博睢盱。 日月宁无照,风云亦有衢。 大横芒已耀,小畜血仍孚。 巾褐无遗壑,旌蒲更满途。 一开钩党禁,复录矢忠儒。 喜簿初矜宠,哀郎竟戮谀。 降娄门莠烂,渴蜺井桐枯。 红朽群窥指,高明魅啸呼。 登墙负子险,据地刎喉愚。 受爵一方怨,辞权万指孤。 真人疑冠玉,假鬼诋匏壶。 子羽何嫌面,维摩好施须。 悲歌终日夜,乐酒且须臾。 门下谁弹铗,闺中孰窃符? 蔡雍倘相识,定为一长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石显(shí xiǎn):人名,此处指石崇,西晋时期的富豪。
  • 方含宪(fāng hán xiàn):方正而含蓄。
  • 匡衡(kuāng héng):人名,东汉时期的政治家。
  • 要枢(yào shū):重要的枢纽,指关键职位。
  • 甘陈(gān chén):甘愿陈述。
  • 功屡抑(gōng lǚ yì):功绩多次被压抑。
  • 堪猛眷(kān měng juàn):能够承受猛烈的眷顾。
  • 奏固(zòu gù):奏章固定。
  • 阴司草(yīn sī cǎo):阴间的草,比喻不为人知的秘密。
  • 阿新浪结徒(ā xīn làng jié tú):迎合新潮流结交朋友。
  • 祸胎(huò tāi):祸根。
  • 唯诺(wéi nuò):唯唯诺诺,指顺从。
  • 国柄(guó bǐng):国家政权。
  • 睢盱(suī xū):睁眼仰视,形容傲慢。
  • 大横芒(dà héng máng):巨大的横梁,比喻权势。
  • 小畜血仍孚(xiǎo chù xuè réng fú):小动物的血仍然可信。
  • 巾褐(jīn hè):平民的服饰。
  • 旌蒲(jīng pú):旌旗和蒲草,比喻荣誉和谦逊。
  • 钩党禁(gōu dǎng jìn):勾结党羽的禁令。
  • 矢忠儒(shǐ zhōng rú):矢志忠诚的儒者。
  • 喜簿(xǐ bù):喜庆的记录。
  • 哀郎(āi láng):悲伤的青年。
  • 降娄门莠烂(jiàng lóu mén yǒu làn):降娄门的杂草腐烂。
  • 渴蜺井桐枯(kě ní jǐng tóng kū):渴望的蜺(一种虫)和井边的桐树都枯萎。
  • 红朽(hóng xiǔ):红色腐朽。
  • 高明魅啸呼(gāo míng mèi xiào hū):高明的鬼魅呼啸。
  • 登墙负子险(dēng qiáng fù zǐ xiǎn):登上墙头背负子嗣的危险。
  • 刎喉愚(wěn hóu yú):割喉的愚行。
  • 受爵一方怨(shòu jué yī fāng yuàn):接受爵位却招致一方怨恨。
  • 辞权万指孤(cí quán wàn zhǐ gū):放弃权力却万人指责孤独。
  • 真人疑冠玉(zhēn rén yí guān yù):真人怀疑是冠上的玉。
  • 假鬼诋匏壶(jiǎ guǐ dǐ páo hú):假扮的鬼诋毁匏壶。
  • 子羽何嫌面(zǐ yǔ hé xián miàn):子羽(人名)为何嫌弃面容。
  • 维摩好施须(wéi mó hǎo shī xū):维摩(佛教人物)喜欢施舍。
  • 悲歌终日夜(bēi gē zhōng rì yè):悲歌终日不息。
  • 乐酒且须臾(lè jiǔ qiě xū yú):快乐饮酒只是片刻。
  • 弹铗(tán jiá):弹奏铗(一种乐器)。
  • 闺中孰窃符(guī zhōng shú qiè fú):闺房中谁偷窃符信。
  • 蔡雍(cài yōng):人名,蔡邕,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翻译

石崇方正而含蓄,匡衡实为关键职位。甘愿陈述功绩却屡遭压抑,能够承受猛烈的眷顾最终却被诛杀。奏章固定,阴间的草,迎合新潮流结交朋友。祸根成因唯唯诺诺,国家政权傲慢。日月难道没有照耀,风云也有通道。巨大的横梁光芒已耀,小动物的血仍然可信。平民的服饰无遗壑,旌旗和蒲草更满途。一旦解开勾结党羽的禁令,恢复记录矢志忠诚的儒者。喜庆的记录初受宠爱,悲伤的青年最终被戮谀。降娄门的杂草腐烂,渴望的蜺和井边的桐树都枯萎。红色腐朽,高明的鬼魅呼啸。登上墙头背负子嗣的危险,割喉的愚行。接受爵位却招致一方怨恨,放弃权力却万人指责孤独。真人怀疑是冠上的玉,假扮的鬼诋毁匏壶。子羽为何嫌弃面容,维摩喜欢施舍。悲歌终日不息,快乐饮酒只是片刻。门下谁弹奏铗,闺房中谁偷窃符信。蔡邕倘若相识,定会为之一声长叹。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隐喻,表达了对权力斗争、忠诚与背叛、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境遇的感慨。通过对石崇、匡衡等历史人物的描绘,以及对“祸胎”、“国柄”等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诗人在表达对忠诚与权力的看法的同时,也透露出对个人命运无常的哀叹。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诗人王跂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