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素有志于学兹得告东归林居静养其所就可知矣临别以此纸索赠漫为赋此遂寄声山泽诸贤
予有山林期,荏冉风尘际。
高秋送将归,神往迹还滞。
回车当盛年,养痾非遁世。
垂竿鉴湖云,结庐浮峰树。
爱日遂庭趋,芳景添游诣。
掎生悟玄魄,妙静息缘虑。
眇眇素心人,望望沧洲去。
东行访天沃,云中倘相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荏冉(rěn rǎn):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 神往:心中向往。
- 养痾(yǎng ē):养病。
- 遁世:隐居避世。
- 垂竿:钓鱼。
- 结庐:建造简陋的房屋。
- 爱日:珍惜时光。
- 芳景:美好的景色。
- 游诣:游玩。
- 掎生(jǐ shēng):扶持生命。
- 玄魄:深奥的灵魂。
- 妙静:美妙而宁静。
- 缘虑:因缘和思虑。
- 眇眇(miǎo miǎo):微小而深远。
- 素心人:心地纯洁的人。
- 沧洲:隐居的地方。
- 天沃:天赐的恩泽。
翻译
我本有隐居山林的愿望,但时光荏苒,仍在尘世中徘徊。 高秋时节送别归去,心中向往却脚步未动。 回车正值壮年,养病并非逃避世俗。 在鉴湖边垂钓,于浮峰树下结庐。 珍惜时光,家庭和睦,美景中增添游玩的乐趣。 扶持生命,领悟深奥的灵魂,美妙宁静中平息因缘思虑。 微小而深远的心地纯洁之人,望着隐居之地离去。 向东行去寻访天赐的恩泽,或许在云中能相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守仁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中,“荏冉风尘际”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尘世的纷扰,而“神往迹还滞”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后文通过“垂竿鉴湖云,结庐浮峰树”等句,展现了诗人理想中的隐居生活,宁静而美好。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深切向往。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八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二 》 —— [ 明 ] 王守仁
- 《 舟中除夕二首 》 —— [ 明 ] 王守仁
- 《 游牛峰寺四首 其二 (归越诗。弘治壬戌年,以刑部主事告病归越并楚游作)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右南大吉录 · 教约 · 二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三 》 —— [ 明 ] 王守仁
- 《 山中懒睡四首 其二 (南都诗。正德甲戌年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作) 》 —— [ 明 ] 王守仁
- 《 移居胜果寺二首 其二 (赴谪诗。正德丁卯年赴谪贵阳龙场驿作)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