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端笏(duān hù):手持笏板,指官员上朝时的仪态。
- 明光:指皇宫。
- 潦倒(liáo dǎo):形容人失意,颓废。
- 咫尺(zhǐ chǐ):比喻距离很近。
- 紫泥:指皇帝的封泥,用于密封诏书。
- 浥露(yì lù):沾湿露水。
- 宝墨:珍贵的墨,这里指皇帝御用的墨。
- 药阑(yào lán):指种有药草的花坛。
翻译
回忆起三年前,我手持笏板在明亮的皇宫中侍奉,那时我已是白发苍苍,颓废失意。虽然距离天子只有咫尺之遥,但每次分班值守都在殿的东廊。皇帝的封泥沾湿了露水,封题的诏书湿润,御赐的扇子上还留有宝墨的香气。记得退朝后,宫院静悄悄的,我微吟着走过种有药草的花坛旁。
赏析
这首诗是文徵明回忆自己在皇宫中的经历,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宫廷生活的留恋。诗中通过“端笏侍明光”、“咫尺常依天北极”等词句,描绘了官员上朝的庄严场景和与皇帝的近距离接触,体现了作者的身份与荣耀。而“潦倒争看白发郎”则透露出作者对自己老去的无奈和失意。最后两句“记得退朝归院静,微吟行过药阑旁”则以静谧的画面收尾,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另一面,即退朝后的宁静与个人的沉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文徵明晚年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
文徵明的其他作品
- 《 题西川归棹图奉寄见素中丞林公 》 —— [ 明 ] 文徵明
- 《 庭中海棠为风雨所败 其一 》 —— [ 明 ] 文徵明
- 《 已而复取古梅一枝映带瓶中转益妍美 其二 》 —— [ 明 ] 文徵明
- 《 闰正月十一日游玄妙观历诸道院晚登露台乘月而归次第得诗七首 其二 》 —— [ 明 ] 文徵明
- 《 二月望与次明道复泛舟出江村桥抵上沙遵陆邂逅朱尧民钱孔周登天平饮白云亭次第得诗三首 其三 》 —— [ 明 ] 文徵明
- 《 维亭夜泊 》 —— [ 明 ] 文徵明
- 《 送钱元抑南归口号十首 其九 》 —— [ 明 ] 文徵明
- 《 暮春雨后陈以钧邀游石湖遂登治平 》 —— [ 明 ] 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