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应行诸岳遍,象屣半无纲。 一法寻常说,此机仍未忘。 窗闲藤影老,衲厚瀑痕荒。 寄语迷津者,来兹问不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应行:应该行走。
  • 诸岳:指各个山岳。
  • 象屣:象牙制成的鞋,比喻珍贵而不实用。
  • 无纲:没有纲领,比喻没有方向或秩序。
  • 一法:指佛法中的一个教义或方法。
  • 寻常说:平常所说。
  • 此机:这个机会或时机。
  • 窗闲:窗户空闲,无人打扰。
  • 藤影:藤蔓的影子。
  • :此处指藤影显得古老。
  • 衲厚:僧衣厚实。
  • 瀑痕:瀑布留下的痕迹。
  • :荒凉。
  • 迷津:迷失方向的渡口,比喻困境或迷惑。
  • 来兹:来到这里。
  • 问不妨:询问无妨。

翻译

应该走遍所有的山岳,但象牙鞋却半点无用。 一个平常的佛法教义,这个机会仍然未被遗忘。 窗户空闲,藤蔓的影子显得古老,僧衣厚实,瀑布的痕迹荒凉。 寄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来到这里询问无妨。

赏析

这首诗由五代十国时期的贯休所作,题为《题大安寺通禅师院》。诗中通过描述行走山岳、佛法教义、窗藤影、衲瀑痕等景象,表达了对于修行和领悟佛法的思考。诗中的“象屣半无纲”寓意珍贵之物未必有用,而“一法寻常说,此机仍未忘”则强调了佛法虽平常,但时机难得。最后,诗人寄语迷津者,鼓励他们来此寻求解答,体现了诗人对于指引他人的慈悲心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贯休

贯休

五代时僧。婺州兰溪人,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七岁投本县和安寺出家。苦节峻行,传《法华经》、《起信论》,精其奥义。钱镠重之。后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书,时人比之阎立本、怀素。善绘水墨罗汉,笔法坚劲夸张,世称“梵相”。有诗名。尝有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人呼得得来和尚。有《禅月集》。 ► 7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