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之称

予年近八十,喜得太公名。 不见磻溪召,徒看渭水清。 羽书何日歇,胡虏几时平。 倘获龙螭兆,鹰扬万里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公:指姜太公,即姜子牙,商末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 磻溪:地名,相传姜太公曾在磻溪钓鱼,等待时机。
  • 羽书:古代传递军情的文书,用羽毛装饰,表示紧急。
  • 胡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 龙螭: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来象征吉祥或权力的象征。
  • 鹰扬:比喻英勇威武。

翻译

我年近八十,欣喜地得到了“太公”的称号。 虽然未曾见到磻溪的召唤,只能望着渭水清澈。 紧急的军情何时能停歇,那些胡虏何时能被平定。 如果能有龙螭的吉祥征兆,我将英勇地踏上万里征程。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年老之际获得“太公”称号的喜悦,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深切期盼。诗中通过“磻溪”、“渭水”等意象,隐喻了诗人对历史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末句“倘获龙螭兆,鹰扬万里程”则展现了诗人即使年老,仍怀有为国家出征的豪情壮志。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张嗣纲

张嗣纲,字效忠。清远人。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