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尚义出汎平海

十载优游老六韬,折冲樽俎重投醪。 匡时早画平蛮策,对垒还披上塞袍。 碣石风高戎马跃,惠阳烟锁野猿号。 男儿渴饮单于血,满目干戈莫惮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韬:古代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作,这里指军事谋略。
  • 折冲樽俎:原指在宴席上通过外交手段制胜对方,后泛指外交谈判。
  • 投醪:醪,指浊酒。投醪即投入酒中,比喻与士兵同甘共苦。
  • 匡时:匡正时局,挽救国家危难。
  • 平蛮策:平定边疆蛮族的策略。
  • 对垒:两军对峙,交战。
  • 上塞袍:指戍守边塞时穿的战袍。
  • 碣石:地名,在今河北省,古代边塞要地。
  • 惠阳:地名,在今广东省,这里可能指边疆的某个地方。
  • 单于:古代匈奴对其君主的称呼,这里泛指敌人。
  • 干戈:古代兵器,泛指战争。
  • 惮劳:害怕劳累。

翻译

十年来悠闲地研究着古老的兵法,现在在宴席上通过外交手段制胜对方,又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为了挽救国家的危难,早已谋划好了平定边疆蛮族的策略,面对敌人时,又穿上了戍守边塞的战袍。边塞的风猛烈,战马奔腾,而边疆的某个地方,烟雾缭绕,野猿哀号。作为男儿,渴望饮尽敌人的鲜血,尽管眼前战事频繁,但不要害怕劳累。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和坚定的报国之志。诗中,“十载优游老六韬”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军事素养,“折冲樽俎重投醪”则体现了其外交才能和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后两句“男儿渴饮单于血,满目干戈莫惮劳”更是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

张嗣纲

张嗣纲,字效忠。清远人。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