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落叶飘梧夜未央,新秋爽气扑潇湘。 银河斗转金茎冷,珠海烟生玉露凉。 栏外月移花影瘦,枕边风送漏声长。 谁家砧杵城头急,惹起征人又断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夜未央:夜未过半,即夜深。
  • 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江,这里泛指湖南地区。
  • 银河斗转:银河中的星星移动,形容夜深。
  • 金茎:指仙人掌科植物,这里可能指秋夜的凉意。
  • 珠海:指海边的景色。
  • 玉露:秋露的美称。
  • 漏声:古代计时器滴水声。
  • 砧杵:捣衣的工具,砧是垫石,杵是棒。
  • 征人:远行的人。

翻译

秋夜,落叶在飘落的梧桐树下,夜还未过半,新秋的清爽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触及了湖南的潇湘之地。银河中的星星在转动,金茎植物感到寒冷,海边的烟雾升起,秋露带来凉意。栏杆外,月亮移动,花影显得瘦弱,枕边,风送来漏声,显得格外悠长。城头传来急促的砧杵声,这声音惹起了远行人的思乡之情,又使他们感到心碎。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夜的深邃与凉爽,通过银河、金茎、珠海、玉露等自然元素,传达出秋夜的宁静与凄美。诗中“栏外月移花影瘦,枕边风送漏声长”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意象,表达了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思绪。结尾的砧杵声和征人的断肠,更是深化了秋夜的哀愁和对远方的思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秋夜的深刻感受。

张嗣纲

张嗣纲,字效忠。清远人。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