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朱元价太史社丈

· 张萱
上林枉老却知还,千仞翱翔不可攀。 万斛词源浑是海,半生笔冢矗于山。 厌听噪鹊辞彤管,懒着□雕冠玉班。 夜夜撼风铃索急,西清何事放人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林:指皇家的园林。
  • 枉老:徒然老去。
  • 千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为八尺。
  •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 万斛:形容极多。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为十斗。
  • 词源:指诗文的源泉。
  • 笔冢:堆积废弃笔头的小山,比喻写作勤奋。
  • :直立,高耸。
  •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也泛指笔。
  • 玉班:指朝班,朝官排列的位次。
  • 西清:指西厢清净之处,也指宫内游宴之处。

翻译

在皇家的园林中徒然老去,却知道要回归,像千仞高空中的鸟儿翱翔,不可企及。 诗文的源泉如同汪洋大海,半生的勤奋写作堆积如山。 厌倦了听那些嘈杂的喜鹊声,辞去了用彤管记录的职务,懒得再戴上那雕刻精美的玉冠,位列朝班。 夜夜风铃急促地响动,西厢清净之处究竟为何让人如此闲适。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上林枉老却知还”一句,既表达了对皇家园林的留恋,又透露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千仞翱翔不可攀”则以高飞的鸟儿比喻自由的精神境界,暗示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后两句通过对“万斛词源”和“半生笔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勤奋的写作态度。最后两句则通过对“噪鹊”、“彤管”、“玉班”的厌倦,以及对“西清”闲适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