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落
我年六十一,已落第三齿。
若更活数年,所存知有几。
刚风着唇吻,利与剑戟比。
岂待入腹中,而后疾病起。
譬若建重门,一扉常自启。
外侮窥其间,孰御而能止。
又若筑长堰,隙穴不容蚁。
今已决寻丈,不竭安肯已。
或言死与生,其机不在此。
不见张相国,齿尽乃食乳。
髫龀若编贝,或有短折死。
此虽释吾忧,终焉非至理。
齿落竟何悲,不落亦何喜。
但愿不肿痛,叫号动邻里。
食物有所妨,肴核宜弃置。
朝夕啖粥糜,其味固自美。
出言有所妨,对客宜少语。
况我之所病,正在伤烦易。
忆我初落时,掩口含羞耻。
只今落已惯,与不落相似。
作诗记岁月,亦漫戏云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髫龀 (tiáo chèn):指幼年时期。
- 肴核 (yáo hé):指食物中的肉类和果核。
- 粥糜 (zhōu mí):指稀饭或粥。
翻译
我今年六十一岁,已经掉了第三颗牙齿。如果再活几年,不知道还能剩下几颗。牙齿掉落的感觉,就像被锋利的剑戟刺过唇吻一样痛苦。难道要等到牙齿全部掉光,疾病才会开始吗?这就像建了一道重门,其中一扇门总是自己打开,外来的侵扰可以轻易窥视其中,谁能阻止呢?又像是筑了一道长堤,连蚂蚁的缝隙都不能容忍,现在却已经决口数丈,不竭尽又怎能停止?有人说生死的关键并不在于此。不见张相国,牙齿掉光了还能吃奶。幼年时牙齿整齐如编贝,却可能有早逝的危险。这虽然解除了我的忧虑,但终究不是最根本的道理。牙齿掉落又有什么可悲的,不掉又有什么可喜的。只希望不要肿痛,不要因为疼痛而惊动邻里。吃东西时有所顾忌,肉类和果核应该放弃。早晚吃粥,味道虽然美好。说话时也要有所顾忌,对客人应该少言。何况我所担心的,正是容易受伤的情绪。记得我第一次掉牙时,掩口含羞。现在掉牙已经习惯了,和不掉牙时没什么两样。写下这首诗记录岁月,也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述自己牙齿掉落的经历,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衰老的深刻感悟。诗中,诗人以牙齿的掉落为切入点,比喻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表达了对生死的淡然态度。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体验,提醒人们要珍惜健康,注意饮食,避免不必要的痛苦。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观和深邃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