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纪行十四首荆山

· 徐贲
空山两高冢,娲皇此中葬。 焦土积层巘,势助殿阁壮。 大哉补天手,功出千古上。 至今炼馀石,火气夜犹放。 轰雷常祓护,烈风日掀荡。 阴林惨可畏,怪木高数丈。 百鸟飞绕枝,欲止不敢向。 地灵气所钟,祭祷土人仰。 经过谒祠下,幸获拜神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娲皇:即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中曾炼石补天。
  • 焦土:烧焦的土地,这里指炼石补天留下的痕迹。
  • 层巘:层叠的山峰。
  • 补天手:指女娲补天的神力。
  • 炼馀石:炼制后剩余的石头,指女娲补天时炼制的石头。
  • 火气:指炼石时留下的热气。
  • 轰雷:雷声轰鸣。
  • 祓护:保护,祓除不祥。
  • 烈风:猛烈的风。
  • 掀荡:吹动,摇动。
  • 阴林:幽暗的树林。
  • 怪木:奇形怪状的树木。
  • 地灵气:地下的灵气,指地脉之气。
  • 土人:当地居民。
  • 谒祠:拜访祠堂。
  • 神像:神明的雕像。

翻译

空旷的山中有两座高大的坟墓,传说中女娲就葬在这里。烧焦的土地堆积成层叠的山峰,为殿阁增添了壮丽。伟大的补天之手,其功绩千古流传。至今炼石补天留下的石头,夜晚仍散发着火气。雷声轰鸣常来保护,烈风日复一日地吹动。幽暗的树林令人畏惧,奇形怪状的树木高达数丈。百鸟飞绕枝头,欲停留却不敢靠近。地下的灵气汇聚于此,当地居民祭拜仰望。我经过这里,有幸拜访祠堂,拜见了神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女娲补天的神话遗迹,通过夸张和想象,展现了女娲补天的伟大和神秘。诗中“空山两高冢,娲皇此中葬”一句,即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女娲的安息之地,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后文通过对焦土、层巘、炼馀石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女娲补天的神话色彩。结尾处写到自己拜见神像的经历,表达了对女娲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古代神话的赞美和敬仰。

徐贲

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6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