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柯伯东省试

道义如君只几人,相从了不见尘侵。 一樽但觉论文细,三画从知得意深。 自是强年应折桂,不妨期月早传音。 我今已办如椽笔,拟称琼林最后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省试:明清时科举考试之一,省级选拔人才参加会试的考试。
  • 袁说友:南宋文学家,与辛弃疾等并称为“江湖诗派”代表人物。
  • 道义如君:指道德品行像你这样的君子。
  • 尘侵:世俗的尘埃,比喻世俗的纷扰或功名利禄的诱惑。
  • :古代盛酒的器皿,借指饮酒。
  • 论文:谈论学问,此处指学术交流。
  • 三画:古代书法中的“人”字,象征人的品德和智慧。
  • 强年:壮年,精力旺盛的时候。
  • 折桂:古代科举考试中夺得状元,比喻高中。
  • 期月:满一个月,表示短期。
  • 如椽笔:大笔,形容才思敏捷或文章写得好。
  • 琼林:宋时殿试后赐宴之地,此处代指科举考试的荣耀。
  • 最后吟:指最后的赞歌,表达了对朋友的期待。

翻译

像你这样坚守道义的人世间能有几个?我们一起相处,从不沾染世俗的尘埃。一杯酒下肚,只觉得我们深入讨论学问是多么细致;通过那简单的“人”字书法,我看出你内心深处的得意。正值壮年的你应该能夺得科举头名,不妨早早地传来佳讯。我已经准备好那支大笔,准备为你在科举荣登榜首的那一刻写下最后的赞美诗。

赏析

这首诗是对好友柯伯东即将参加省试的寄语,袁说友以赞许和鼓励的口吻,赞美柯伯东的高尚品德和学术才华。诗中提到的“尘侵”与“论文”,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诗人坚信柯伯东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期许。最后一句,诗人以“如椽笔”和“琼林最后吟”描绘出一幅科举成功后的辉煌场景,既是对柯伯东的祝福,也是对自己友谊的肯定。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袁说友

宋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 6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