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傅钦之草堂
河阳有洑流,经营太行根。
盛德不终晦,发为清济源。
斯堂济源上,太行正当门。
仰视浮云作,俯窥流水奔。
脩竹带藩篱,百禽鸣朝暾。
相望有盘谷,李愿故居存。
主人国之老,实惟商岩孙。
班行昔供奉,亟进逆耳言。
天子色为动,群公声亦吞。
萧条冰霜际,不改白玉温。
出处士所重,其微难具论。
公勿思草堂,朝廷待公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河阳: 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附近。
- 洑流: 潜伏流动的水流,此处比喻潜藏的力量。
- 太行: 山脉名,位于华北地区。
- 晦: 隐晦,不显扬。
- 清济源: 清洁的水源,指清澈的河流源头。
- 盘谷: 古代隐士李愿居住的地方,象征隐逸生活。
- 李愿: 唐代诗人,以隐居著称。
- 国之老: 国家的元老。
- 商岩孙: 商岩是李愿的别号,这里指傅钦之与李愿一脉相承。
- 班行: 官员行列,古代官场等级次序。
- 亟进: 立即进谏。
- 逆耳言: 刺耳的忠告,直言规劝。
- 白玉温: 比喻人品高洁,如白玉般温润。
- 出处: 出仕与退隐,古人看重的两种人生选择。
- 难具论: 很难详细述说清楚。
翻译
在河阳那一带,有一股潜藏的力量,深深扎根于太行山脉之下。傅钦之的高尚品德不会永远隐藏,它就像清澈的济水源头一样,终将显现出来。他的草堂就坐落在济水源边,太行山巍然耸立,如同大门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抬头可见白云飘荡,低头则见流水奔腾。周围环绕着修长的竹林和篱笆,早晨阳光照耀下百鸟齐鸣。这里还能看到盘谷的遗迹,那是李愿曾经居住的地方,显示出主人傅钦之与隐逸传统的联系。他是国家的元老,实际上是李愿的后裔。他曾担任过朝廷官员,敢于直言进谏,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他的品性也像白玉般温润。出仕与退隐的选择,对于士人来说尤为重要,但这微妙之处难以详尽描述。傅钦之,你不必过多考虑你的草堂,朝廷对你的尊重和期待是无庸置疑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傅钦之草堂的环境,赞美了主人的高尚品德和敢于直言的勇气。诗中以太行山、清济源等自然景物象征主人深厚的底蕴和潜藏的力量,而李愿的盘谷则寓意着傅钦之的隐逸精神。诗人通过回顾傅钦之的仕途经历,强调了他的正直无私,即使在官场的严寒中,他依然保持如白玉般的纯洁。整首诗表达了对傅钦之的敬佩和朝廷对他的期待,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的赠诗。

秦观
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湖南郴县),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还,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亦有诗才,但被自己的词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时代的诗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表现更突出,以至于“诗名殊不藉藉”。秦观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