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臼
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
巧制合臼形,雅音侔柷椌。
灵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
呼奴碎圆月,搔首闻铮鏦。
茶仙赖君得,睡魔资尔降。
所宜玉兔捣,不必力士扛。
愿偕黄金碾,自比白玉缸。
彼美制作妙,俗物难与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耽(dān):沉溺,入迷地爱好。
- 刳(kū):从中间破开再挖空。
- 侔(móu):相等,等同。
- 柷椌(zhù qiāng):古代打击乐器,柷形如方斗,上广下狭,用木棒撞击其内壁发声;椌为柷的一种,也指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像钟,木制。
- 灵室: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指茶室。
- 亭午:正午。
- 玉兔捣:传说中月宫中玉兔捣药,这里指茶臼捣茶犹如玉兔捣药。
翻译
隐士们沉浸于品茗饮茶,把木头挖空用来捣碎茶叶。 精心制作成臼的形状,捣茶的声音如同柷椌般优雅动听。 正午时分,茶室中有些困倦,松枝燃烧让鼎炉的窗户明亮起来。 呼唤奴仆把茶团捣碎,挠着头听着那清脆的声音。 有了这茶臼,才能成为茶仙,也靠它来驱除睡魔。 适宜像玉兔捣药那样操作,不必像力士举鼎那般费力。 愿与黄金碾一同协作,自己堪比白玉缸般纯净美好。 它的制作工艺精妙绝伦,世俗之物难以与之相比。
赏析
这首诗围绕茶臼展开,生动地描绘了制作茶叶的场景和茶臼的独特之处。诗的开头,秦观描述了隐士们对茶的热爱以及茶臼的制作过程。接着,通过对茶室环境的描写和捣茶声音的描绘,增添了一份宁静与雅致的氛围。诗中提到茶臼的作用,既能助人成为茶仙,又能消除睡魔,体现了茶臼在茶文化中的重要性。作者将茶臼与玉兔捣药相比,形象地表现了其精巧与独特,同时也表达了对茶臼制作工艺的赞美。最后,诗人强调茶臼的美妙是世俗之物无法比拟的,进一步突出了茶臼的珍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展现了诗人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茶臼的喜爱之情。

秦观
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湖南郴县),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还,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亦有诗才,但被自己的词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时代的诗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表现更突出,以至于“诗名殊不藉藉”。秦观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