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木枥观

· 苏洵
闻道精阳令,当时此学仙。 鍊形初似鹤,蜕质竟如蝉。 藓上支棺石,云生昼影莚。 舟中望山上,唯见柏森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木枥观:道观名。
  • 闻道:听说。
  • 精阳令:精阳县令。精阳,古县名。
  • 鍊形(liàn xíng):指道家修炼形体,以求脱胎换骨,超凡成仙。
  • 蜕质:蜕变资质。这里指修炼成仙后脱去凡体。
  • 藓(xiǎn):苔藓。
  • 支棺石:支撑棺材的石头。
  • 莚(yán): 蔓延、舒展之意,这里形容云气舒展的样子 。
  •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的样子。

翻译

听闻曾经精阳令,就在此地来学仙。 修炼形体起初好似仙鹤般轻盈,最终脱去凡体如同蝉蜕皮后超凡。 苔藓爬上那支起棺木的石头,白天里山间云气悠然弥漫舒展。 在舟中望向那座山,只看见柏树繁茂又整齐地挺立。

赏析

苏洵这首《过木枥观》描绘了木枥观与传说中精阳令学仙的相关场景,营造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开篇“闻道精阳令,当时此学仙”直接点题,引出此地与精阳令学仙的故事,为全诗定下神秘的基调。“鍊形初似鹤,蜕质竟如蝉”形象地刻画了学仙者修炼过程中的奇妙变化 ,以“鹤”和“蝉”的形象,为诗歌增添了超凡脱俗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学仙者修炼有成、羽化登仙的情景。 “藓上支棺石,云生昼影莚”两句则转向对眼前现实场景的描写,苔藓爬满支棺石,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白日云气蔓延,更显山林静谧清幽。两种景象一动一静,相互映衬,表现出此地的幽静和神秘感。 最后“舟中望山上,唯见柏森然”,诗人在舟中望向山上,郁郁葱葱的柏树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同时也从自然景象中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趣,让读者在山林与传说的交融中,感受到一份超脱尘世的思绪,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独特韵味。整首诗短短几句,既有神秘传说的融入,又有清幽自然的描写,意境深远。

苏洵

苏洵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 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