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孙伯符墓
自无太史慈,孰对孙伯符。
群舒有馀地,周郎或知予。
既推道南宅,以湿谩相濡。
本拟驰中原,扫灭邺中都。
天乎许贡客,一箭失壮躯。
黾勉付后事,张昭乃其奴。
赤壁之火攻,仅可保全吴。
公瑾复不长,伯业益荒芜。
至今春草生,高坟在姑苏。
传言尚相点,经行倍踟蹰。
异代岁月速,谁为我非夫。
酹酒起英爽,白杨鸣赤乌。
荆州或已分,曹刘竟称孤。
堂堂破虏冢,归命诚足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史慈: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与孙策交好。
- 孙伯符:即孙策,东汉末年江东地区的重要人物,孙权的兄长。
- 群舒:指孙策手下的将领,如周瑜、程普等。
- 周郎:周瑜,字公瑾,是孙策的好友和重要谋士。
- 道南宅:指孙策在江南的居所,寓言其事业基础。
- 湿谩相濡:形容孙策与部下相互扶持,共度难关。
- 驰中原:孙策曾有志统一全国。
- 邺中都:曹操的根据地,象征北方强权。
- 贡客:指孙策,因其才智出众,如同贡品一般。
- 壮躯:指孙策年轻有为的生命。
- 黾勉:尽力,勤奋。
- 张昭:孙策去世后,成为辅佐孙权的主要大臣。
- 赤壁之火攻:指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的重要战役。
- 公瑾复不长:指周瑜早逝,未能长久辅助孙权。
- 伯业:指孙策的基业。
- 姑苏:古代苏州的别称。
- 相点:指人们路过孙策墓时的怀念和指点。
- 经行:经过,行走。
- 踟蹰:犹豫,徘徊。
- 荆州:指刘备的势力范围。
- 曹刘:指曹操和刘备,两人在三国鼎立中各自称雄。
- 破虏冢:孙策的陵墓,破虏意指战胜敌人。
- 归命诚足俘:孙策虽已去世,但他的精神仍令人敬仰。
翻译
自从没有了像太史慈那样的英勇将领,还有谁能与孙伯符比肩? 群雄中的杰出人才,如周瑜或许能理解我的意思。 他奠定了江南的基业,与部下共度艰难,本想驰骋中原,荡平邺都的强敌。 上天为何让他年轻的身躯陨落,只留下后事给张昭处理。 虽然赤壁之战勉强保住了吴国,但公瑾又早早离世,孙氏的事业愈发衰落。 直到今天,姑苏的高坟依旧,路过的人还在讲述他的事迹,让人感慨万分。 不同的时代里,岁月飞逝,谁又能真正了解孙策的风华绝代? 我在墓前洒酒,心中充满敬仰,白杨树下传来乌鸦的叫声。 或许荆州已归属他人,曹操和刘备各自称霸一方。 孙策的英雄陵寝,足以证明他的勇猛和忠诚。
赏析
这首诗是对孙策的深深怀念,诗人韩淲通过对比孙策的英勇与历史变迁,表达了对这位年轻将领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惋惜。诗中提到的“太史慈”、“周郎”等人物,都是孙策的亲密战友和对手,他们的存在更突显出孙策的卓越才能。诗人借孙策的壮志未酬和赤壁之战的胜利,展现了孙策的英勇和智谋,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早逝对江东局势的影响。最后,诗人以“荆州或已分,曹刘竟称孤”描绘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再次强调孙策的影响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