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九日,有美堂饮,醉归径睡,五鼓方醒,不复能眠,起阅文书,得鲜于子骏所寄《杂兴》,作《古意》一首答之

· 苏轼
众人事纷扰,志士独悄悄。 何意琵琶弦,常遭腰鼓闹。 三杯忘万虑,醒后还皎皎。 有如辘轳索,已脱重萦绕。 家人自约饬,始慕陈妇孝。 可怜原巨先,放荡今谁吊。 平生嗜羊炙,识味肯轻饱。 烹蛇啖蛙蛤,颇讶能稍稍。 忧来自不寐,起视天汉渺。 阑干玉绳低,耿耿太白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
  • 悄悄:忧愁的样子。
  • 辘轳(lù lu):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这里比喻摆脱纷扰。

翻译

众人都被世事纷扰,只有志士独自忧愁。哪里料到那琵琶弦,经常遭到腰鼓般喧闹的干扰。饮下三杯酒就忘掉了万千忧虑,醒来之后还是那么皎洁。就如同辘轳上的绳索,已经脱离了重重的缠绕。家人自己相互约定整饬,才开始仰慕陈妇的孝道。可怜那原巨先,他放荡不羁如今有谁凭吊。平常喜欢吃烤羊,知晓味道哪肯轻易满足。吃蛇肉、青蛙和蛤蚌,还很惊讶自己能稍有适应。忧愁到来从此不能入睡,起来看那天空银河渺茫。栏杆上玉绳星低垂,明亮的太白星已经快天亮了。

赏析

这首诗开篇写出众人追逐世事的纷扰与志士的独自忧愁形成对比。通过饮酒忘却烦忧,展现一种超脱之感,如辘轳索般摆脱萦绕。接着提到家人的情况以及对一些古人的感慨。诗中还描述了自己独特的饮食喜好和面对奇特食物的反应。后又写因忧不能寐而观天象,意境开阔。整首诗既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交织出一种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氛围。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