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照游二庵
长松吟风晚雨细,东庵半掩西庵闭。
山行尽日不逢人,裛裛野梅香入袂。
居僧笑我恋清景,自厌山深出无计。
我虽爱山亦自笑,独往神伤后难继。
不如西湖饮美酒,红杏碧桃香覆髻。
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裛裛(yì yì):香气盛貌。
- 袂(mèi):衣袖。
- 采薇翁:指伯夷、叔齐。他们曾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这里借指隐居者。
翻译
高大的松树在风中吟唱,傍晚时分细雨绵绵,东庵半掩着门,西庵则紧紧关闭。 在山中行走整日都遇不到人,浓郁的野梅花香飘入衣袖。 居住在此的僧人笑我贪恋这清静的景色,自己虽厌恶这山深之处却也没办法出去。 我虽然喜爱这山景但也自嘲,独自前往让我神伤且难以持续。 不如到西湖去饮美酒,那里红杏花和碧桃花的香气会萦绕在发髻间。 作诗寄赠给采薇翁,我本来就不避人又何谈避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游庵的情景与感受。诗的前四句通过对长松、晚风、细雨、野梅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山行尽日不逢人,裛裛野梅香入袂”,写出了山中的寂静和梅花的芬芳,给人以美的感受。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复杂情感。既喜爱山中的清静景色,又为独自前往的神伤和难以持续而感慨。 最后,诗人提出不如去西湖饮美酒,享受另一种美好,同时通过作诗寄谢采薇翁,表明自己并非避世之人,只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一种思考和选择。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馀年。予亦作二首 》 —— [ 宋 ] 苏轼
- 《 永遇乐 · 长忆别时 》 —— [ 宋 ] 苏轼
- 《 和陶拟古九首 》 —— [ 宋 ] 苏轼
- 《 游灵隐寺戏赠开轩李居士 》 —— [ 宋 ] 苏轼
- 《 次韵代留别 》 —— [ 宋 ] 苏轼
- 《 减字木兰花 》 —— [ 宋 ] 苏轼
- 《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 》 —— [ 宋 ] 苏轼
- 《 木兰花令 · 次马中玉韵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