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
老身倦马河堤永,踏尽黄榆绿槐影。
荒鸡号月未三更,客梦还家时一顷。
归老江湖无岁月,未填沟壑犹朝请。
黄门殿中奏事罢,诏许来迎先出省。
已飞青盖在河梁,定饷黄封兼赐茗。
远来无物可相赠,一味丰年说淮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老身:对自己年老体衰的谦称。
- 河堤永:黄河边上的长堤,暗示旅途遥远。
- 黄榆绿槐:北方常见的树木,形象地描绘了沿途景色。
- 荒鸡:野外的鸡,古人以鸡鸣报晓。
- 未三更:凌晨还未到三更天。
- 客梦还家:在外的游子梦中回到家乡。
- 归老江湖:指退隐江湖,过闲适生活。
- 填沟壑:死亡的委婉说法。
- 朝请:古代官员每日上朝参见皇帝。
- 黄门殿中:指皇宫内廷。
- 奏事罢:完成奏事,指公务结束。
- 诏许:皇帝下诏允许。
- 出省:走出宫门,迎接归来者。
- 青盖:绿色华盖,代指高官的仪仗。
- 黄封:装酒的黄色封口,此处可能指美酒。
- 赐茗:皇帝赏赐的茶。
- 淮颖:淮河和颍水流域,代指家乡。
翻译
我在黄河边的老路上骑着疲惫的马,走过一片片黄榆绿槐的阴影。夜深了,野外的鸡还在月光下叫唤,时间刚过半夜。我在梦中回到了家乡,那是一片宁静的田园。虽然我打算在江湖中度过余生,但每天还是要上朝拜见皇上。公务完毕后,接到皇上的命令,允许提前出宫迎接。已经能看到迎接我的队伍在河边等候,他们不仅带来了美酒,还有皇帝的恩赐——茶。远道而来,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只能聊聊丰收的好消息,那是来自家乡淮颖的问候。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被召回京都时,写给弟弟苏辙(子由)的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诗人以自己归途中的经历为线索,通过描绘旅途景色和梦境,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他对朝廷生活的无奈与责任感,尽管渴望归隐,但仍不忘每日的朝会。在皇帝的关怀和家乡的思念交织中,展现出苏轼复杂而深情的人格魅力。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濠州七绝涂山 》 —— [ 宋 ] 苏轼
- 《 和黄鲁直烧香二首 》 —— [ 宋 ] 苏轼
- 《 游何山 》 —— [ 宋 ] 苏轼
- 《 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 》 —— [ 宋 ] 苏轼
- 《 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曹过庐山,以示圆通慎长老。慎欣然亦作一绝,送客出门,归入室,趺坐化去。子由闻之,乃作二绝,一以答余,一以答慎。明年余过圆通,始得其详。乃追次慎韵 》 —— [ 宋 ] 苏轼
- 《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 —— [ 宋 ] 苏轼
- 《 雪后,便欲与同僚寻春,一病弥月,杂花都尽,独牡丹在尔,刘景文左藏和顺阇黎诗见赠,次韵答之 》 —— [ 宋 ] 苏轼
- 《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邃,故名之曰避世堂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