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馀。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

· 苏轼
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之馀。 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世俗:指世间一般的人、普通社会。
  • 贫是病:贫穷被当作一种弊病。
  • 神仙可学:意为神仙之道是可以学习追求的。
  • 道之馀:道的余绪、分支。指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些感悟等。
  • 黄公:此处难以完全明确所指,可能是作者自设的一个有特定寓意象征人物 ,为虚构或当地传说中的隐者之类(注:这里“黄公”并无非常确切唯一指向,在一些研究资料里也有不同猜测但都不绝对)。
  • 素书:在古代常指珍贵的书籍、秘籍之类 。

翻译

世间一般人哪里懂得贫穷其实也是一种身心的弊病,而神仙之术却是可以在追求大道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学习到的。只一心想着能用香醇的美酒留住那些美好的宾客,而不是去向神秘异人之类的寻求珍贵的秘籍宝典。

赏析

苏轼此诗以一种超脱豁达的心境看待贫与道。开篇以世俗对贫穷的看法与之形成对比,点明世间众人多不懂贫穷的深层含义,而致力于追求神仙之学来领悟大道。诗的后两句则刻画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没有被功利性的追求所束缚。“但知白酒留佳客”一句尽显好客之情,“不问黄公觅素书”又展示出诗人不盲目追求神秘秘籍以获非凡成就的淡然,全诗流露出一种回归本心、珍视生活平淡乐趣与真挚情谊的境界,反映出苏轼乐观旷达、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品格,将生活哲理巧妙融入诗句之中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