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 苏轼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 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 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 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 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 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 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 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 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 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 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 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肩舆:轿子。
  • 琼:琼州,今海南海口等地。
  • 儋:儋州,今海南儋州。
  • 洞:山洞。
  • 蟠(pán):盘曲、环绕。
  • 隅(yú):角落。
  • 大瀛(yíng)海:大海。
  • 谈天翁:战国时邹衍,善谈天说地。
  • 太仓:大粮仓。
  • 钧天宴:天上的宴会。
  • 属(zhǔ):劝酒。
  • 颜衰:容颜衰老。

翻译

在琼州、儋州之间,坐在轿子上睡觉。梦中得到诗句说:千万座山像游动的鳞甲,无数山谷像在酣畅地奏响笙钟之乐。醒来后遇到清风急雨,戏作了这几句。 四周的州环绕着一个海岛,众多的山洞盘曲在其中。我行走在这西北角落,就像度过半月形的弓。登上高处眺望中原,只见到处是积水空旷。这一生应当如何安稳归去,四面环顾真是路途穷尽。远观那辽阔的大海,坐着吟咏像谈天翁邹衍那样。茫茫如同大粮仓中,一粒米谁能辨出雌雄。幽深的情怀忽然消散破散,长久地呼啸随着天上的风。千万座山如活动的鳞甲,无数山谷似在酣畅地共鸣着笙钟。怎知不是一群神仙,天上的宴会还未结束。高兴我归去有期限,举起酒杯劝酒给青童。急雨哪里会没有意旨,催促着诗歌是群龙在奔走。梦云忽然改变颜色,闪电笑着也改变了面容。应该怪罪我苏轼年老,容颜衰老言语只是徒劳工巧。很久了这样奇妙的声音,在蓬莱宫中都不曾听闻。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海南期间所作,描绘了他在琼州、儋州的见闻和感受。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写,如“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将山的形态和山谷中声音的共鸣表现得非常形象且具有动态感。又有对自身处境和前途的迷茫与感慨,如“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思索。诗中还融入了一些奇幻的想象,如对群仙宴会的猜测等,增添了浪漫和神秘色彩。整体上,这首诗展示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富有才情和思考,语言优美且富有意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