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咏三良
此生太山重,忽作鸿毛遗。
三子死一言,所死良已微。
贤哉晏平仲,事君不以私。
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
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
魏颗真孝爱,三良安足希。
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
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山重:形容责任重大,如同泰山般沉重。
- 鸿毛遗:比喻极轻视或轻易舍弃。
- 三子:指商朝末年的三位忠臣——比干、箕子和微子。
- 微:轻微,这里指牺牲的程度不大。
- 晏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公正无私著称。
- 私:个人私利。
- 盖帷:遮蔽风雨的车盖,比喻庇护。
- 大节:重要的原则和节操。
- 社稷:国家的代称。
- 顾命:临终遗命。
- 治乱:安定与动乱。
- 魏颗:春秋时晋国将领,以孝顺闻名。
- 孝爱:孝顺与爱护。
- 黔娄衣:出自《论语》,指孔子赞赏的贫穷而有德行的黔娄。
翻译
这一生的责任如此重大,忽然间觉得自己的生命轻如鸿毛。三位忠臣为一句话而死,他们的牺牲其实微不足道。像贤人晏平仲那样,侍奉君主从不为自己谋私。我又怎能像狗马一样,只知追随君王寻求庇护?自杀是有道义的,关键在于维护大节不能有丝毫亏损。如果君王是为了国家而死,我也愿意一同赴死。临终遗命关乎国家兴亡,臣子有权选择遵从或违背。魏颗的孝顺和爱心是真正的典范,三位良臣的行为并不罕见。做官难道不荣耀吗?但有时也会带来深深的忧虑。这就是为什么靖节先生陶渊明,宁愿穿破旧的衣服,保持内心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古代忠臣的赞美和自我反思之作。诗人通过描绘三位忠诚之士的牺牲,表达了对忠贞精神的崇敬,同时也对自己是否能坚守原则、不受世俗名利所诱惑进行了思考。苏轼以晏平仲为例,强调了为国事而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同时借魏颗的故事,表明孝爱并非只有在生死关头才体现。诗中还揭示了仕途中的矛盾,虽然荣华富贵吸引人,但忧虑和悲伤也可能伴随其中。最后,诗人以陶渊明自比,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德操守的坚守,展现了他独特的价值观。